当前位置: 国培计划>>交流园地>>正文 |
写在前面的话:
2010年4月,我有幸在贵州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赢在课堂”的短期培训。认识了“青春之语文”教学观的创立者——年轻的王君老师。王君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2010年十月,我有幸再次来到师大,成为第一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的学员,师大文学院的教授们又为我们进行了有关教材解读的精彩讲座,让我获益良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特撰小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是语文新课标的开篇之句,这是对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更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培养现代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现在的语文课堂,对语文的工具性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每日纠缠于语法,背诵,反复的应试训练,课本上精心编排的经典作品失去了对学生的诱惑力,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了。恢复语文课堂的魅力,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人文教育,让语文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情感气息,我们可以从对语文教材的深层解读开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纯正的语文趣味。
著名大教育家朱光潜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纯正的趣味,读小说而看不到它的诗,就好像看到花架而忘记花架上的花。”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引导学生看到架上的花。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美感。
如何进行教材解读呢?结合专家的讲座及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 尽可能详细的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及创作心态,同时了解同时代作家的创作情况。
每一部作品都会深深打上作家个人生活的烙印。我们说,好的文本解读应该大于或等于作者的创作本意。只有对作家有较为详细充分的了解,这种解读才能成为可能。
以徐志摩的送别诗典范之作《再别康桥》为例,如果在没有对作者进行了解,我们只能读出这是诗人对即将离别的一个美丽的地方的留恋,进一步我们可以揣测:诗人或许在此地曾邂逅美丽的恋情?仅此而以。这种解读显然是浅层的。通过对诗人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徐志摩家世显赫,是早期出国留学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生之一,由于对英国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认同,他曾远赴英国三次,带着美好的救国梦想。可是,旧中国的军阀统治摧毁了他的“康桥梦”,每一次的分别,都加剧了他梦想幻灭的痛苦。前两次离开英国,他曾写过两篇作品,但都言不尽兴,1928年最后一次分别,因为有了前面的情感积蓄,所以字字珠玑,让人泪下。这种分别不再只是对一地的留恋,更是对理想幻灭的痛苦宣泄,对前途的无奈与迷茫,这是本诗高于其他送别诗的地方。如果没有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是无法读出的。
二、 把作品放到作者的创作体系中去解读。
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只是作家作品中的某个片段,解读作品切忌将作品肢解,我们必须将选文放到作家的整个创作体系中去进行解读。比如《香菱学诗》,这是《红楼梦》中选出的篇目,我们在对选文解读时,就必须把它放到原著中,从香菱的身世,判词,相关情节等进行全面的解读,这样,我们得到的香菱的形象才是丰满的,从而也能窥见《红楼梦》艺术价值的冰山一角。
三、 抓住文本的内在结构,多角度探究。
每一篇选文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内在结构,在将它放到作者的创作体系中解读的同时,还要抓住它的个体特征。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首尾的呼应,四次落泪是文章的整体框架,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特写是本文的重点聚焦之处。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着重于对儿子四次落泪的探究,换一个角度,将别有洞天。我们从父亲的角度探究父子之情。文中父亲在面对惨淡的家境,“我”感到难过时有一句话“事以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对父亲,对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人生的从头再来是何其艰难!然而在儿子面前,他却体现出了一个父亲的伟岸!简简单单一句话,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的父辈在艰难的命运之前的坚韧,对家庭的强大支撑,对子女的深情让人感怀。
四、 反复阅读,仔细琢磨。
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进行自己的《红楼梦》研究讲座时,提出了在研究中采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一字一句都不放过,通过文本细读揭开潜文本的神秘面纱。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细读之下,时有新意。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文中有一句话“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在渔人违背与桃花源中人的约定,告知太守而太守寻而未果时,出现了一位“高尚士”,似乎对桃花源的寻访将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然而结果却是“未果,寻病终。”触目惊心。我们会困惑:渔人乃背信弃义者,太守心怀贪欲者,自然不应寻访到桃花源,可刘子骥是“高尚士”啊,为何也是如此悲惨的结局呢?继而感叹:作者是清醒的认识到桃花源的不真实性。作品似乎更多的是流露出一种对太平盛世无法寻求的绝望。然而,经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还不仅仅如此。在东晋年间,有许多的士人隐居山中,伺机而动,期待自己名动天下时当权者能请其出山为官。假隐士也。“高尚士”实为作者对这等身在山野,而追名逐利之徒的辛辣讽刺,陶先生将此辈狠狠的愚弄了一番:渔人者,愚人也。
鲁迅先生曾评价陶渊明是一个“金刚怒目”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如果没有对作品的细读,怎会的出这样的结论呢?鲁迅先生,真慧眼!
教材的深层解读能让我们一次次领略文学的神奇和美妙,获得美的体验,美的熏陶,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教材的解读,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我们在文本中不断的感受到作品的无穷的魅力,并深深受到感染和陶醉,才能在课堂上永远满怀对语文,对文学的膜拜去开展教学,从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对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文学之美乃至于文明之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