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19日,学校邀请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天山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博士、《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研究员等3位教育专家为来校研修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作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赵守盈主持。
曾天山研究员在题为“教育科研向更高质量迈进”的专题讲座中,从教育科学繁荣的发展现状、教育科研发展的四个阶段、繁荣之余存在的问题、科学研究的“四有”标准以及研究方法等5个方面向学员们作了详细讲解。他指出,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中应该向“有质量、有分量、有效益、有影响力”的“四有”标准努力;选题时应注意“小、精、实、新”。“小”即是选题要从小处着手,深度分析、深入挖掘;“精”则是要精选课题,不要面面俱到;“实”则是联系实际,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新”则要求在方法、思想、观点、角度等有所创新。
曾天山研究员作精彩讲解
吴霓博士介绍了目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作用。他说,当前教育需要的不是盲从、跟风和形式主义,而是理性思考。学校教育科研是解决问题之锁的钥匙,是寻找事物原因、依据的地图,是探寻未来发展的火把、是满足当前学校和教师特定需要的粮食。教育科研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只有不断地进行科研,才能立足于教师岗位,并不落潮流地随时代发展。因此,他从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优势、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和意义、基于校本的研究是适宜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制度的三大关键环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科研方式及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等7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如何作好教育科研。他认为,以改进实践为指向的中小学科研,需要将科研作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改变“科研是教师的身外之物”或只围绕一个固定课题做研究的看法,将科研课题与学校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吴霓博士作深刻阐述
高宝立研究员围绕准备足、意识强、状态佳、有感觉、思路清、成果显和高标准等7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过程和策略技巧。他说,论文写作前,作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整体把握学科知识框架、及时了解相关教育资讯、深刻体会教育问题本质。同时,要宏观认识教育研究的趋势,注重经验积累与资料收集,形成科学思想和多元研究方法。作者要增强主体意识、客体意识、信念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及自律意识;写作时,要把状态调节到最佳,以主动的状态、学习的心态、工作的常态、平和的心态面对;写作过程中要善于体会教育科学研究的认同感和参与感、通感、责任感、幸福感;要拓展研究思路,充分利用大题小做、小题大做、老题新做、正题反做、多题联做、新题“炒”做等多种模式;要用论点新颖、概念准确、论证严密、思想深刻、论据全面、结论可靠、方法科学、行文流畅等标准来衡量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力求出快活、出绝活、出细活、出漂亮活。
高宝立研究员作精辟分析
研修学员认真聆听
研修学员认真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