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科研,严肃温暖,愿每个学生都拥有明亮的人生;默默守护青年教师的成长,敬业奉献,甘当幸福的守望者坚守初心;深躬教学、学生安危、研究辅导……他事无巨细、关怀备至,是青年一代的引领者、陪伴者、唤醒者。
—— 题记
指导本科生野外实践
创新积累,积累始于足下
与贵州师范大学的缘分,可谓情深意重,从本科到硕士,周忠发都攻读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专业。他跟随前辈的脚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探索岩溶洞穴,认识到了贵州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石漠化等生态问题所造成的贫困落后面貌。从那时起,周忠发便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现状。
为了提高专业素养,周忠发曾到西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他深知只有找准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才能解决喀斯特山区发展的瓶颈和症结。他秉持着“一己之力微乎其微,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有情怀、懂专业、肯奉献的青年人才凝心聚力、投身区域发展才能使山乡巨变成为可能。”的理念,选择了留校任教,决心为贵州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山乡面貌是他不懈的追求。留校任教期间,他多次与其团队积极对外沟通,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喀斯特生态环境修复科学考察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交流学术思想,交换科研观点,开展合作实践等。奋发向上的精神、无限热爱与执着,他带领的团队获批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理学教师团队。
苦育桃李数十载,做好教育领头雁
在学生眼里,他是“和蔼、亲切、幽默、没有距离感”的老师,在周忠发看来,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学懂、弄通、悟透尤为重要。为了做好人才培养,周忠发搭建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个团队,团队之间层级清晰、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努力奋斗。
周忠发为学生授课
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任重道远。为此,周忠发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导向,以“突进计划”+“双万计划”为双轮驱动,着力推动地理科学专业建设、通过“本-硕-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结合,推进实施卓越中学的教师培养。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周忠发已做好长足打算,“科学分析局势,准确判断当前我院在国际国内所处的地位,找准我院发展的方向是重中之重。”通过大力推进“双万计划”,服务人才培养、强力实施“突进计划”等措施,不断为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同时,周忠发也希望后起之秀在科研的路上,能坐得住冷板凳,以求真若渴的态度面对未知的挑战,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献力。
作为师者,周忠发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学者,周忠发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在未来,他依旧坚持初心,为人才培养、三乡巨变不懈努力奋斗。
仰望星空,潜心科研
周忠发常说:“工作着,快乐着。”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的行动指南,因此身边的人都随时能感受到他满满的正能量。他勤奋努力、不断创新,用智慧和汗水潜心科研与育人。他用心履职、甘心奉献,用丰硕的教研成果回报贵州这片深爱着的土地。
周忠发扎根科研一线26年,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己任,积极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特长,积极探索遏制石漠化、保障两江上游生态安全的科学问题。立足“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厘清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与贫困耦合机制,测算村域多维贫困与格网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喀斯特地区“两山理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助力脱贫攻坚。主持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9部,授权专利与软著等41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花江野外台站建设
从2015年起,周忠发带领团队先后对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桥梁坝与那玉坝安置点、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安置点、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和木果镇登亨村迁出点,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查耳岩村石板寨组与银洞湾村平子头组迁出地等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与安置地、黔南州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等35个典型区域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不仅要走山路,还要采样、记录,摔倒、受伤都是家常便饭。一次雨后上山调研,团队成员不慎摔倒之后被树枝刮伤,入院缝针,腿上的伤疤至今还在。此外,遇上雨天,道路被冲毁或者是堵车的情况,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绕路,如果不能绕路便只能走路进入,露宿野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风雨还是凝冻,周忠发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披星戴月、笔耕不辍,甚至在住院期间,在病房里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第一手珍贵数据整理分析。
从2008年起,周忠发全程参与了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同省发展改革委的领导和同志们,经过无数次会议讨论、调研、培训、学习其他省份经验做法,经历了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方案修改,最终提出了“黔中经济区”规划,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采纳,作为国家战略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2016年《省级生态功能区调整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研究》成果通过国务院批复,至此,贵州有25个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25个县(市)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县,均享受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待遇。为了让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走得稳、落得实、出成效,2017年,周忠发带领团队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划定三类空间(城镇、农业、生态),同时编制了《荔波县、三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绵薄之力。
2011年6月6日,望谟县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召开了望谟县灾后重建专题紧急会议,委任周忠发为望谟县灾后重建基础评估专家组组长,主持该县灾后重建基础评估工作。肩负重任,他与其他专家连续四天奔波在望谟县的复兴、新屯、打易、乐旺、打尖、郊纳六个重灾乡镇,实地调研受灾情况。看到被冲毁的房屋、道路、学校、良田以及上报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他感同身受地说:“我们要与灾区人民手拉手,心连心,齐心协力勇斗洪魔”。在受灾乡镇重建新选址中,他主动担起了灾后重建的重责。终于,由他带领的基础评估专家组提出的灾后重建分区、城乡规划布局、各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等研究成果,于2011年9月25日在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中审议并通过。2015年雷山遭遇特大山洪灾害,在省政府推荐与雷山县发改局委托下,主持开展灾区灾后重建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并于2015年12月获得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
励精图治,当好两院“掌舵人”
2017年10月,周忠发受学校委任到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担任院长。2019年10月,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合署办公,他全面负责两院行政工作。六年来,周忠发院长始终秉持“情怀、责任、担当”理念,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精心布局统筹规划,匠心打造出了“一二三四五”特色管理理念,带领两院教职工凝心聚力,驾驶着这艘航船在风急浪高的新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入了高质量加速发展的“快航道”。
聚焦“一流”建设,传承学院精神。地理学与学校同龄,有着82年悠久历史,面对“喀斯特省”的办学省情,周忠发深知对“地理学”学科来说,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但他总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目标不是省内一流,而是要靶向国家“双一流”迈进。他经常勉励青年老师要继承发扬地理学前辈们宽厚的人品、低调的为人、渊博的学识精神,要让“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的敬业精神在一代代地理人中传薪继火,让地理学科在代际传递中不断辉煌。
实施“双轮”驱动,学科专业并举。周忠发始终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狠拽学科建设“牛鼻子”,大力实施“突进计划”+“双万计划”。依托“地理学”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优势,抢抓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机遇,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了以地理学为引领、拉动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的院系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2019年以地理学为引领学科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群”(黔教科研发[2019]125号)获批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2023年地理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B等,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他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坚持“以本为本”,大力实施“双万计划”,打造金专、金课、金师,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7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双万计划”,其中“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园林”“土地资源管理” 5个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专业通过国家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2020年他负责的《自然地理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此“金课”引领示范带动下,2021年《遥感原理与应用》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遥感原理与应用》和《人文地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13门课程被认定为2022年省级“金课”,实现学院7个本科专业“金课”全覆盖。周忠发本人也在2021年荣获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称号 、202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赶好“三驾”马车,铸魂立德树人。周忠发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黄大年教师团队负责人,第一驾马车便是教学团队,他总是鞭策团队要爱岗敬业,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教育“领头雁”。第二驾马车是科研团队,他高度重视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聚焦科学前沿,秉承大地论文理念,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遥感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领域和重大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第三驾马车是管理团队,作为院长,他坚持把党政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形成了精诚团结的和谐氛围,不计个人得失,千方百计为学院发展谋划奔走,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坚持对事不对人,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签订服务承诺书,同时用情怀担当对青年教师彰显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凭借出色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造就了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管理队伍。坚持党建引领、团建发力,把“立德树人成效”贯穿学科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围绕“四新四化”,转化科研成果。周忠发长期深耕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等国家平台,打造贵州师范大学·关岭自治县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注重依托平台基地推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产出-服务全链条发展,不断带领学院“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经常激励老师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关注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与地理学引领的新增长点,又要立足喀斯特服务好家门口这片“试验田”,为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创新研究贡献力量,为地方社会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在他的带领下,大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地理遥感大数据、主体功能区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灾后重建评估及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应对气候变化、易地扶贫与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等开展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及行业部门采用,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贵州省新“三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学院科研业绩常年名列前茅,荣获学校自然/人文类科研先进单位表彰。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人才体系。周忠发既是黄大年团队负责人,又是省“核心专家”,他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任务。赓续黄大年精神,立足“为学、为事、为人”,以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一直是他坚守的理念。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优化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长期坚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安排知名专家教授、博导硕导、学科带头人与专业负责人对新同学进行专业教育与专业引导,着力培养家国情怀浓、实践技能精、创新意识强的新时代卓越地理“大先生”。针对学院老师积极开展引培并举,大力实施“杰出人才培育计划”与“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打造专业领军人物与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努力申报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拓展访学与国际人才等“五位一体”创新模式。近年来,学院人才体系不断优化完善,科教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为社会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