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拼慧鱼模型
队员铺设慧鱼模型线路
队员们合作编写作品运动的运行代码
近日,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暨慧鱼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上,我校于丽丽、张盼、孙子建、黄译锋、吴长国五位同学的参赛作品《能量自给的多功能海洋垃圾自动捕捞装置》荣获全国一等奖;周江、吴一晨、卢桂菊、桂娟、王燕五位同学的参赛作品《一体式沙漠种树机》荣获全国二等奖。
攻坚克难防沙化
大赛前三个月,由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郑继明、邓静两位指导老师带领的两组成员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两个团队的十名成员各司其职,配合紧密,最终将作品完美呈现。
一体式沙漠种树机项目组员卢桂菊说:“我在团队中主要负责写项目计划书,帮助大家提前找好所需要的慧鱼组件,后期还负责视频拍摄的脚本构思。”该项目负责人周江熟练掌握工作原理,面对记者侃侃而谈:“作品一共由四个机构组成,分别是钻孔机构、移动驱动机构、夹具压板机构和储存运载机构。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移动驱动机构实现车的移动动作,通过钻孔机构实现钻土功能,完成松土和挖坑动作,通过储存运载机构输送树苗至后端夹具压板机构,通过夹具压板机构实现树苗的种植、掩土、滴灌动作。机构之间相互衔接,动作流畅,操作性强。”
最初选题时百般纠结,构思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也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同学们一筹莫展时,郑继明适时给他们提出了参考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但目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过程防治效率较低。经过指导老师的点拨,组员们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体式沙漠种树机”这一项目参赛,毅然决然地选择潜心钻研人工智能与沙漠化防治的高效融合,运用慧鱼组件突破性研制作品。实验过程考验团队对实验的把控、对操作的认真和对调试的耐心以及对攻坚克难的信心。在发现抓夹动作不连贯和机械整体运动过程中会突然停顿时,组员们耐心寻找原因,不停调试,不断修整,呈现出精密的作品。
比赛时间因为疫情一推再推,但是整个团队的心态却没有受到影响。郑继明认为比赛时间的推迟反而给了团队更多优化作品的时间。团队因为一个目标相聚,也因为一个梦想努力,研发生态类产品是进行文明建设的加速器,队员们积极将构想转化成实际,这是一次锻炼,也是一份担当。
统筹陆海修水域
在接到大赛通知后,能量自给的多功能海洋垃圾自动捕捞装置项目负责人于丽丽便向张盼、孙子健、黄译锋、吴长国四位同学发出了组队邀请,基于当前海洋生态治理的痛难点,结合“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于丽丽及其团队决定为水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最终确定走生态修复的参赛路线。
从协调参赛作品、调试作品,再到撰写说明书,于丽丽和她的队友们携手并进,乐在其中。参赛作品要求主要构件为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团队便充分利用了“慧鱼”构件优势,做出能量自给的多功能海洋垃圾自动捕捞装置这一设计创新。
他们“雄心迈步象牙塔”,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在装置的设计中期,团队遇到了能量各部分的转换率以及能够存储的电能是否能够满足该装置的动力的困难,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将其克服;在机械的试验之初,装置真正应用于水域中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当理论和实践相悖时,他们并无气馁,不断观察装置在水域的运行情况,最终实现了进一步优化。
他们“棋逢对手敢亮剑”,团队专心致力于水域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正如于丽丽所言:“我们赛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一次挖掘潜力的机会。这次比赛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输赢,而是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实自我。通过这次比赛,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收获了深厚的友情。”
凝心聚力创佳绩
两个团队能取得佳绩,离不开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在初期准备阶段时,队员们对于主题的选定举棋不定,导师及时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带领他们快速进入了备赛状态。备赛期间,导师不仅负责答疑解惑,在团队设计作品思路受限时还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想法,为同学们加油打气,给了大家极大的支持。
在得知我校两组学生分别荣获大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的喜讯时,邓静老师很感慨:“每次学生取得成绩,我都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去。愿同学们在一次次辛勤付出后享受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工科生必须注重实践,此类比赛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比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我们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动手能力。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多参加这种比赛。”周江告诉记者。
“老幺”吴长国是两个团队里唯一的本科生,他感慨地说:“这次比赛加强了我的建模经验,也弥补了其他的不足。我从师兄师姐们身上学习到了要善于提问,勤加思考,并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比赛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的锻炼,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参赛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并且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不仅涉及项目知识的相互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