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李红军,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贵州省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贵州省高校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22年获得贵州师范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倾尽丹心育桃李 奉献韶华铸师魂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李红军看来,教师是需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言行的示范者。
对李红军的学生而言,李红军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长辈,亲人般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晓鹏在读书期间曾是李红军的学生,他将其贴切地比喻为“学业上的严父,生活中的慈母”。在教学上,李红军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例如在给研究生开论文指导会时,她总是在语言逻辑、理论深度、框架结构、选题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学业上虽然很严格,在生活中,李红军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军妈妈”。在闲暇时间,她会亲自下厨给学生做饭吃,让在外求学的孩子也能吃到“妈妈的味道”。除此之外,李红军还格外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她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适时地给出建议,给他们提供多条可行的道路。疫情封控期间,李红军以身作则奔赴在抗疫前线,也不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面临物资紧缺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也还是学生。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在贵师大遇到您,教会我如何为人为学,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谢谢您!红军妈妈!”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黄智春想要对李红军说的话,更是李红军身后万千桃李的心声。
秋风执笔,书一笔馨香与往事,所有的教诲都在时光里,绽放成希冀的美好模样。从李红军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将会永远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求是务实铸丹心 深耕教科献真情
李红军是一位科研道路上矢志不渝的前行者,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道路上,她在用执着、坚守与创新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也铸就着自己的理想高峰。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来,李红军用科研促教学,以正直宽松之心,以严谨治学之理,以精益求精之精神,成为贵州省高校思政课领域的名师。其同事宋小红告诉记者:“李红军是一个潜心科研的人,在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集》一书时,她主动承担了编辑、整理、归纳的大部分工作,但在编排编写人员时,她却推却了主编的位置。”
事业家庭难两全,面对自己的家庭,李红军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多年来,我忙于工作,尤其是博士点建设期间,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没有很好地投放精力在孩子身上,时常觉得愧对于他。但与学生们交流时,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学生们的思想进步了,视野开阔了,这使我获得了莫大的安慰和由衷的幸福感。”
在谈及科研与教学时,李红军认为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她看来,教学是为科研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而科研则是教学的延伸和提升。“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科研。”李红军如是说。基于这样的理念,李红军对科研工作情有独钟,忙起来时,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积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并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李红军表示会继续带领她的团队,明晰科研目标,向更精进处出发。
孜孜不辍力笃行 不倦求新涉远行
探索创新,笃学不倦,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李红军都细细耕耘,如今已有三十年了。如果说良好的心态和心灵深处坚定的信念是她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力量所在,那么与学生相处便是她快乐的源泉。在谈及到如何与学生相处时,李红军说:“教师首先就要真诚、坦荡。作为师者,老师也不必始终以‘师者’的姿态高高在上,要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本色,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尊重。另外,要善于用言语情感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放下焦虑与担忧,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能够愿意交流,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讲台和书案前苦干多年,李红军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时,不忘学习理论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融会贯通,从而更新教学和科研的方法和内容。李红军秉持“教师”这一育人岗位对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要求,对学生爱护尊重,对科研专注认真,同时致力于贵州省高校思政课建设经验分享,甘为人梯,鼓励后辈思政课教师拥有“更昂扬的劲头和过硬的本事”去描绘思政课建设中更斑斓的画。
古之教者大德,大德者考教。李红军用温和儒雅的德行和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完善自我,致力为思政课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添砖加瓦。每一步的踏踏实实,为李红军换来了荣誉;每一次的真情流露,为李红军换来了坦诚,而“红军妈妈”的呼唤也将伴随李红军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