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周忠发,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自然地理学》负责人,“地理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2021年荣获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称号。
苦心孤诣做饱学之士
周忠发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专业。在老师的带领下他深入岩溶洞穴探索,了解到贵州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以石漠化为代表的生态问题所造成的贫困落后面貌。此后他便一直不停地思考如何改变石漠化山区贫穷落后的现状。在多年的实践学习中,他深知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解决喀斯特山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他选择了留校任教,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留校任教期间,他多次与团队积极对外沟通,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喀斯特生态环境修复科学考察,通过学术思想交流,科研观点交换,及合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努力下,成功成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理学教师团队负责人。
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和骨干,周忠发带头建设了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等平台,提出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与调控机制,建立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农情监测与估产方法,研发县域农业生态资源环境GIS信息系统等,坚持科学研究反哺社会服务,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为保障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多年来,周忠发始终坚持用生命丈量这片热爱的土地,用一丝不苟、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成员。“周老师带我们爬山探洞考察,一点都不含糊。2008年时值大雪凝冻天气,他顶风冒雪奔赴黔南州指导农业防冻减灾。2011年,望谟县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了及时评估灾情和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作为专家组长的他毅然决定带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灾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用地理人的情怀、责任与担当撑起了团队的发展。”周忠发指导的我校地理学第一个博士生、如今黄大年团队的成员闫利会这样说。
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如何让当地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起来”?这是周忠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近年来,周忠发屡次带领团队深入贵州极贫乡村,开展大量实地调研,足迹遍布六枝特区新窑镇、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和木果镇登亨村,以及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等 35 个典型区域。2017 年调研娘娘山时,周忠发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路上。在住院期间,仍坚持指导团队整理分析第一手数据,完成了《喀斯特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报告》。
周忠发的朋友圈里大多是繁忙的工作日常,但搭配的文案,如“用好每一寸土地,助推乡村振兴”“春回大地,开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幸福赓续,彩虹路上的团队小伙伴”却充斥着满满的活力,正如他个性签名所写“工作着,快乐着”,他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扎根教学科研一线近30年,周忠发始终坚信:“回馈丰富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快乐与阳光;潜心科研与育人需要用智慧和汗水;回报贵州这片热爱的土地需要用成果与奉献。”
春风化雨甘为百世之师
“和蔼亲切,平易近人”是学生记者王露露第一眼见到周忠发老师的印象,她说:“记得当时去采访周院长之前我十分紧张,担心他是个非常严肃的人,默默在心里打了几次退堂鼓,可当我从他手中接过那一杯温水时,悬着的心便落下了地。采访过程中周院长风趣幽默,娓娓道来,仿佛我是与他熟识已久的学生,事实上,其实那是我第一次与周老师见面。”
同样,“生活中,亲切和蔼;工作中,一丝不苟”也是周忠发老师的大多数学生对他的印象。多年来,周忠发始终坚持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改论文,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科研的魅力。2021 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熊勇说:“周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胸怀大局、严管厚爱的良师益友。最令我钦佩和感动是老师在野外大自然课堂“活地图”“百科书”式拨云见日的扎实功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想而知,周老师达到这样的境界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寒暑假,老师都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地环学院2021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赵馨感慨,“如果不是周老师手把手教会我那么多东西,我很难坚持这么多年。”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团队老师和周忠发的努力下,黄大年团队育人成效显著,在“十三五”期间共培养本科生2083名、硕士生 704 名、博士生 48 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团队培养的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多次实现突破。“希望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后起之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用求真若渴的态度面对未知的挑战,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周忠发激情满满地告诉记者。
“作为‘金师’名单入选人,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周忠发说道,“过去,我跟随老师们的脚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探索喀斯特的奥秘,认识了如今的贵州大地。老师们的优良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未来,我将竭尽所能将我所学教授给我的学生,希望一代又一代地理人,在深耕家门口的试验田的实践中,赓续黄大年精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