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周忠发,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贵州省核心专家,二级教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地理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自然地理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我校 2020 年“师德标兵”称号获得者。
创新积累,积累始于足下
周忠发自本科起就与贵州师范大学结下不解之缘,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专业。他紧随前辈的脚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探索岩溶洞穴,认识到了贵州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以石漠化为代表的生态问题所造成的贫困落后面貌。从那时起,周忠发便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石漠化山区贫穷落后的现状。
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他深知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解决喀斯特山区发展的瓶颈和症结。周忠发说道:“一己之力微乎其微,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有情怀、懂专业、肯奉献的青年人才凝心聚力、投身区域发展才能使山乡巨变成为可能。”坚持一个理念:以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为此他选择了留校任教,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决心为贵州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周忠发看来,改变山乡面貌是他不懈的追求。留校任教期间,他多次与团队积极对外沟通,曾赴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瑞士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喀斯特生态环境修复科学考察,通过学术思想交流,科研观点交换,及合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奋发向上的精神、无限热爱与执着,为周忠发教授荣获众多奖项、成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理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平凡岗位,创不平凡的事业
扎根贵州立志改变山乡面貌“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是周忠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置爱国情怀“书写大地论文、培养大地人才”是周忠发不竭的动力;坚持开放胸怀“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是周忠发不断向前的致胜法宝。
严谨专注的态度使得周忠发在科研道路上收获了满满成就: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3项)、贵州省重大专项研究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成果转化项目 70 余项;发表论文 160 余篇(SCI6 篇,EI 论文 7篇,CSCD 与核心期刊 130 余篇),出版专著《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制与调控》等 9 部,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40 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 余项;“喀斯特高原山区雷达遥感农情监测与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一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撑。除此之外,周忠发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参与完成的《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并发布,《规划》提出的“黔中经济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纳,并作为国家战略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完成的《望谟灾后重建规划》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并发布;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期间,与专家组成员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兴义、荔波等地,最终使得“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国内竞争中胜出并代表中国最后申遗成功;承担贵州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评估监测项目,并获得2019 年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完成了我省的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得到省相关部门与被评估县市的高度好评,2016 年首次划定的《贵州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方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采纳;领衔申报的“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的“自然地理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周忠发认为,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他义不容辞。他希望未来能抢抓新机遇,奋力新作为,着力推动地理科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苦育桃李,做好教育领头雁
科研上,周忠发硕果累累,而学生眼里的他是“和蔼、亲切、没有距离感”。在周忠发看来,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学懂、弄通、悟透尤为重要。为做好人才培养,周忠发搭建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个团队,团队之间层级清晰、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努力奋斗。
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任重道远。为此,周忠发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导向,以“突进计划”+“双万计划”为双轮驱动,着力推动地理科学专业建设、通过“本-硕-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结合,推进实施卓越中学的教师培养。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周忠发已做好长足打算,“科学分析局势,准确判断当前我院在国际国内所处的地位,找准我院发展的方向是重中之重。”通过大力推进“双万计划”,服务人才培养、强力实施“突进计划”等措施,不断为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同时,周忠发也希望后起之秀在科研的路上,能坐得住冷板凳,以求真若渴的态度面对未知的挑战,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献力。
作为师者,周忠发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学者,周忠发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在未来,他依旧坚持初心,为人才培养、山乡巨变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