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吕建:烈火中的青春丰碑
【作者】供稿者: 校报记者 路 鹏      【日期】2010-08-06 16:58      【点击】

怎样才能让青春无悔?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份五彩缤纷的答案,但愿意用青春换来无悔的人其实不多,面对危险和困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青春书写自己的崇高人格。我校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吕建,在国家财产受到大火的威胁时,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青春诠释了“自立自强、承担责任、关爱社会”的时代主题,树立了一座守护绿色森林的青春丰碑。


被烧伤之前的吕建

临危不惧 奋力救火

2010年2月21日,新年的味道还没有散去,六盘水市盘县英武乡的村民们就已忙活开了。从2009年9月份起,秋收后的西南大地上已经持续5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处在重旱区的盘县人民都希望早些下种,若能赶上一场春雨,生活便多了一线希望。作为农民的儿子,寒假中的吕建一大早便和家人一起干农活。然而,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一场悲剧正随着村人的忙碌悄然降临,并彻底改变了他早些返校的计划。

这一天中午,在与王官村和上午取村交界处,让村民支某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一把火点燃的不仅是自己垦好的地埂,还惹燃了干枯的杂草,借着风力,火苗窜进了唐家沟林地。此时,和家人干了一早农活、回到家中的吕建,刚端起饭碗便听到村外有人喊救火,他立刻放下饭碗便朝火场奔去。

王官村接壤处的上午取村唐家沟林地,为2002年度退耕造林地,属于中幼林。如果林地被大火吞噬,不仅国家财产将受到严重损失,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吕建顾不上多想,拾起树枝便冲在救援村民的前头,与救援队伍一起扑打火苗。经过大家几小时的努力,火势终于得到了控制。然而,就在大家正准备离开时,吕建发现豹子山上还有一股火苗在燃烧,领着十余人再次冲进火场。正当他们奋力扑打火苗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基本上控制下去的火苗窜起十多米高,迅速形成的火海在短短的几秒钟便把他们吞噬。火海中的吕建仍旧奋力扑救,直到被烧伤昏死过去,幸好救援群众及时赶到,将吕建从火海中救出。生命垂危的吕建当日被地方政府出资送往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诊断,为2—3度重烧伤,烧伤面积超过90%。

身处逆境 心系校园

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和吕建一起再赴火海的五人当中,有一人当场死亡,其余四人烧伤。在和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又有三人跑不过死神的脚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庆幸的是,烧伤面积超过90%且为2—3度重烧伤的吕建凭着坚强毅力挺了过来,尽管每次高烧让他受尽非人折磨,但是他总毅然与伤痛抗衡。目前,吕建同学病情已经初见好转。

吕建家有四兄妹,父亲是王官村小学教师,奶奶和母亲常年体弱多病,以种地为生。懂事孝顺的他本想趁着假期,赶在学校开学前为家里多做点农活,没有想到因为自己果敢救火而被烧伤。吕建的姐姐说,吕建在家里不仅勤劳而且非常孝顺,为了给家人分忧,他除了积极帮助家人分担各种农活外,回到家里还常常争着做饭洗碗,毫无怨言。病床上的吕建经常发高烧、说胡话,高烧一退,他便念叨着学校的生活,希望自己快些好起来,赶紧返回学校上课。

黉门英才 青春丰碑

学校在得知吕建的事迹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老师一行4人于3月3日前往医院慰问吕建,对他奋不顾身勇救国家财产的英勇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送上慰问金3000元,叮嘱他要安心养伤,用坚强的毅志力战胜伤痛,争取早日康复;5月18日,学校再次派出慰问小组携3000元慰问金前往昆明探望;5月19日又划拨10000元慰问金让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的负责人送到吕建父母手中。

学校师生在陆续得知吕建同学受伤的消息,被他英勇无畏的事迹所触动,他的伤情和抢救情况时刻牵动着师生的心。据吕建的辅导员介绍,吕建同学进校不久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是一个思想上追求进步的学生,他不仅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同学眼中,吕建是一个勤俭朴实、积极向上且乐于助人的人。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吕建同学学习他那种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面对危难挺身而出的果敢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学习生活中去。

为表彰吕建同学的感人事迹,六盘水市委政府于2010年4月14日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5月13日,吕建同学经过全校推选,评为贵州师范大学“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正如给吕建的颁奖词所说:吕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和牺牲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芒,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道德力量,树立了当代大学生无愧于时代和社会的光辉榜样。

吕建不仅是六盘水人民的骄傲,更是贵州师范大学的骄傲!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一座青春丰碑,也在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