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讲堂中的蓝琪老师 本报记者 王邦必 摄
几十年来,她辛勤耕耘于教苑,用热血与智慧,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她心无旁骛地安享自己的精神家园——国内研究相对较冷、史料相当匮乏的中亚史领域,丝毫不受外界浮华的影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成就了业界名望。她就是历史与政治学院蓝琪教授。
一次决定,成就终生事业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蓝琪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她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率真、活泼、贪玩而不喜欢学习。初二时,由于面临着快要留级的危险,她才开始认真学习,并逐渐发现书本上还有很多有趣之事。“那时,我最喜欢数理化,因为它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就这样,蓝琪凭借着一颗好奇心,开始在知识的殿堂里翱翔。1966年,蓝琪高中二年级即将结束,“文革”这场魑魅却悄然而至,她不得不停下学习,到农村参加劳动,并且加入学生兵团,头顶着炙热的阳光和咆哮的雨水,拿起手中的工具,去修建一段段铁路。“这段艰苦的岁月,我总是在想,人的价值在什么地方?”1972年,学生兵团中的高中生都被分配到贵阳市教育局工作。到教育局报道后,蓝琪被分配到贵阳市第十二中学英语组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
期间,发生了一件使蓝琪人生转折的大事: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英语组的三位伙伴考上了大学,这件事在蓝琪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于是,她萌生了考大学的念头。同时,此时的中学教学也讲究“文凭效应”,而蓝琪只是一个高中生,虽说工作很努力,但社会只认文凭。在这样的情况下,蓝琪下定决心考研究生。“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最终选择报考历史学专业。”经过不断地学习,1983年,蓝琪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并且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导师——项英杰教授。在班上,蓝琪的年龄最大,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上过本科而直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上课讨论时,蓝琪听着其他同学侃侃而谈,有好多问题听不懂,心里感到有些自卑。但是,当项老师讲授专业课程时,她却能清楚地听明白。于是,蓝琪带着心中的困惑请教项老师。“记得当时导师对我说:‘这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把观点阐述清楚,所以你才会不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意思。’”蓝琪面带笑容回忆道,“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说话其实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一种自我展现,因此在授课时,我宁愿说话慢一点,也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研究生毕业后,蓝琪已经37岁,加之自己属于比较“死板”的人,很多就业机会没有把握住,如果下海或走仕途都会碰壁。“就如大雁与小雀,小雀敏捷,但不能飞得更高。而大雁反应虽然不敏捷,但是力量大、耐力足,能飞得更高。”于是,蓝琪留校任教,在课余时,做一些需要花大力气而见效比较慢的工作——写作和翻译中亚史的书籍。她渐渐地沉浸于中亚史之中,并深深地喜欢上这一门原非自己喜爱的专业,这一选择为她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就了她终生的事业。
一份信念,铸就锦绣篇章
“如果花费50分钟,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等于白白地浪费了学生和我自己的时间!这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因此,宁肯多花一点时间,做到学生和自己都满意。”蓝琪就是凭着这一份信念,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20多年,送走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作为一名教师,蓝琪敬重自己的职业,爱惜自己的学生。“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而学生,是我们思想得以延续的根本,是我们教学得以传承的载体。”上课时,蓝琪总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起学生内心的感知。讨论课上,她积极地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的观点。无论是做课题研究,还是写论文报告,蓝琪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思想,才能着手于细节。“她讲课从不看讲义,信手拈来,不仅有思路,而且信息丰富;同时又贯穿古今,寓理于教,不仅风趣生动,更是发人深省。特别是她对为人处事的独到见地,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她宽广的心胸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蓝琪的学生何舟深有感触地说。
做成功一件事是一种偶然,而做成功许多件,甚至坚守自己的信念几十年,那么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信仰。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蓝琪一直孜孜不倦地行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哪一步,只希望埋头,一步步地向前走。”她潜心研究中外史籍,厚积薄发,笔耕不辍。多年来,在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20余篇,独立或合作参与撰写了两部学术专著:即《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中亚:马背上的文化》(合著)。《中亚:马背上的文化》为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中亚史研究主题,荣获贵州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她翻译的著作有《草原帝国》、《治国策》(合译)和《中亚文化史》,共300多万字。其中,《草原帝国》被列入汉译世界名著丛书,荣获贵州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除此之外,1996年至1997年,蓝琪受国家教育部的派遣,作为访问学者,赴非洲访问、讲学,为中国与非洲的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贡献。她多次被评为“贵州省女职工先进工作者”、“贵州师范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一份豁达,编就炫彩人生
宁静以致远。20多年来,蓝琪本着一份豁达的心态,勤奋、认真、专一地耕耘于教书与科研,并且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她从未走上领导岗位,甚至是课题的小组长。在一些人眼中,蓝琪每天忙碌,这样的人生值得吗?可是,蓝琪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走什么样路,从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她常说:“如果还有任何事情能在我心中划上不快痕迹,那说明我还没有学好历史”,“拥有快乐、充实地生活,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是人生的真缔。”她的学生连映霞告诉记者,我们私底下都说她很漂亮,因为我们相信“相由心生”。她不管走到哪,我们都会注视到她微卷又利索的短发,饱满又慈爱的面庞,宁静又厚重的神情。她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场,是一种由内在的涵养所外显出的自然气质。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成绩斐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蓝琪充分肯定年轻老师知识结构严谨的同时,也恳切期盼他们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深入教师角色,并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向着专业型的大师目标奋斗。蓝琪同样对学生有着深切的希冀与勉励。她坦言,“学生都面临就业压力,内心变得狂躁不安。其实我们只要有饭吃,能够生存下去,就应该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一定要咬紧牙关挺过来。”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制定一个短时期能够实现的计划或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完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且丰富。
采访结束后,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守着一个地方,他就一定能找到真理。不管天有多冷,地有多凉,也不管海拔有多高,氧气有多稀薄,只要坚守岗位,只要有一缕阳光,就应该枕着它走进明天的梦乡。”蓝琪老师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浇灌着每一株幼嫩的树苗,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向我们诠释了教师与学者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