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以心映镜,波光掠影
记美术学院彭波老师
【作者】供稿者: 本网记者 刘玉欣 王建建      【日期】2011-03-30 10:10      【点击】

 

彭波,1968年4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工艺专业。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及设计摄影、美术史论教学工作。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高校摄影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影展、影赛并获奖,作品分获第18、21、22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金、银、铜牌,中国摄影教育优秀创作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摄影教育奖励基金“红烛奖”。

奠基石:与父同行,见多识广

 彭波在大学校园里长大,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了他日后的艺术人生。父亲是他摄影道路上的领路人、指导者,使他在不断积累中夯实了专业的摄影“修行”,最终走入光影的色彩大殿。

 从小,彭波喜欢摆弄机械。外婆的缝纫机、家里的闹钟等都是他拆卸重装的对象。这为他后来能够熟练地操作摄影设备做了良好的铺垫。父亲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从事摄影工作,家里有了一台在当时看来“很奢侈”、也不常见的双反相机。彭波与弟弟觉得新奇,总会乱摸乱弄。有一次,他们不小心将相机后盖打开,导致所有相片曝光。父亲教会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但不许他们过分“贪恋”相机。父亲虽热爱摄影,但在当时摄影称不上一种职业,加之母亲是数学教师,他们都希望孩子们学好数理化、考上好大学。

彭波上五年级时,家里种了一盆令箭荷花的盆栽。令箭荷花一般在晚上开花且花期较短,父亲常拍摄它。恰逢花开夜晚,父亲不在家,为了让他看到花开的样子,彭波与弟弟忍不住偷来了相机。模仿父亲的样子以手电筒作光源,从侧面以弱光拍摄的方法拍了两三张相片。其中一张还在后来举行的全国中学生摄影比赛上获了奖,兄弟俩得到了一台类似于单反的长城牌120相机。父亲看着儿子的“天分”,不再阻止他们玩相机。

“摄影基本功‘修炼’扎实的过程是一步步积累来的。”1988年,彭波与弟弟考入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工艺专业。大学一年级,正在钻研新课题的父亲不幸遭遇了车祸,课题随时面临被叫停的无奈境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将卧室变成暗房,并指导兄弟俩做冲洗、放片等工作。尤其在彩色照片冲放的处理上,父亲严格要求细节处理,兄弟俩细心听取父亲的指导。彭波由此接触了传统彩色暗房。
大学期间,父亲担任彭波所在班级的摄影课程教师,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知识,他与弟弟做起了助教的角色。当时开设传统暗房课程,兄弟俩常带着大家进入暗房实践操作。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彭波会锲而不舍地询问父亲和老师。

近四年传统彩色暗房的学习,彭波接触的相片不下万张。他说:“这些量的积累对后来从事摄影的帮助很大,‘量变引起质变’这句话很有道理。实践很重要,做多了、看多了,接触的面就越广,了解的也就越多,即便是老师不教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

里程碑:弃商从影,行走光影间

转折点上,彭波坚持对摄影的执着,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觅”摄影切口。回到人生的起点,他扬起了风帆,感受着斑斓光影,欣喜于跃动的瞬间,走好畅意人生的每一步。

大学毕业后,彭波与几个好朋友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一个偶然机会,彭波任意挑选了自己拍摄的两张底片,通过两次曝光后合成一张相片,形成叠影效果。1997年,他将这张取名为《矿上的弟兄们》的相片送往中国摄影家协会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一举摘得了暗房加工类金奖的桂冠。作为中国摄影界最高级别的国展,彭波是贵州在国展上第一个金奖获得者。他曾说:“获得这个奖项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尝试从平面设计转向摄影,并带着平面设计闯进了摄影的世界。”

1999年,彭波弃商从影。近7年的设计生活,他也曾为自己辛苦的创作兴奋过,但渐渐地感觉到做平面设计相当于为别人做嫁衣。“当别人‘穿’在身上,只会认为这东西很漂亮。我越来越觉得有商业用途的平面设计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售卖的物品与自己脱离关系的感受很不好。”他说道。

一直处于迷茫时期的彭波虽有不想做商业设计的打算,却还没有想过要从事与摄影相关的行业。他想起了贵州摄影三怪之一的“鬼怪”卢现艺老师曾向他讲过自己在从商与从影间的迷茫,本想跑西藏的他最终跑了贵州一圈,为了拍摄一组黔东南地区岜沙的相片而留在那里居住了半月。他启发了彭波——贵州有很多可以拍摄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好相片的获得不是一拍即成,拍摄的过程亦是一种享受。于是,彭波决定转行摄影。

彭波曾经受到老师陈白秋先生创造的原木艺术的启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在艺术的夹缝中寻找到切入点。他寻思着:将平面设计与摄影结合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尝试将平面设计或现代艺术融入到摄影后期制作中的人比较少。将传统摄影融合美术技巧、实现数字影像技法创新、突破传统后期暗房制作的数码创意成为了彭波主要从事和研究的方向。

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后,彭波再次厚积薄发。除了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外,他还将实践转化为理论——与父亲、兄弟出版了《设计摄影》、《数码摄影 电脑创意》等著作,近年来还参与完成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贵州民族服饰艺术的地域特色》和独立主持一项青年教师科研发展基金课题的研究《图形图像创意在摄影中的应用》,并参与了一项贵州省省长基金科研课题《数字影像创意及市场开发研究》的研究。在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上,他的作品《手的创造》、《永远的舞台》、《遥远的旷野》分别获得数字影像类银奖及最佳数字创意奖、艺术类铜奖、艺术类优秀奖。

彭波一贯的摄影风格在其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永远的舞台》,他将傍晚拍摄的山西王家大院牌楼做出夜晚的效果,再将京剧表演者瞬间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快速定格,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同时展现了对文化的呵护与传承。

心镜:以镜为笔,抒写人生

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彭波没有“摄二代”的优越感,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延续着父亲对摄影的赤诚与期盼。在教育路上,他将用毕生奏响一曲看得见的艺术旋律。

彭波毕业后留校,先到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半年后转入美术学院,担任设计与摄影课的教师。2007年美术学院增设了摄影专业学科。父亲退休后,彭波担任摄影学科主任一职。学科自成立起,彭波与摄影学科的老师一起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多次带领学生赴黔南、黔东南等地区进行拍摄与采风,如姊妹节、苗年等活动。他认为贵州的摄影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少数民族生活的原生态可以被镜头完美呈现并永久记载,他鼓励学生多实践才能拍出好相片;2010年,彭波与宣传部的罗延林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全省大学生运动会、学校运动会等拍摄活动并举办摄影展。此外,他还组织摄影专业2007、2008级学生在学校晨钟广场成功举办首届摄影展。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艺术。”彭波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对于艺术,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爱意;对于教学,他表现出优秀教师所具备的谦逊、随和、耐心等气质,让学生们在无形间被他所感染,被摄影的魅力所震撼。“彭老师毅力非凡,为了探索艺术的真谛,虽已取得重大成就仍不断进取;他带领我们在点滴中寻找灵感。”“课堂上,我们与他一起学习;课堂外,我们与他一起生活。彭老师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摄影的乐趣和学会记录原滋原味的生活。”“高中时就被彭老师的作品所折服,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每提及老师,学生们毫不吝啬赞美与崇敬。

当彭波决定从事摄影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一头栽进的,不仅是光影的跃动世界,还有摄影教学的广袤领域。十余年的教学生涯彻底改变了他对教学工作的看法。尤其在担任学科主任后,他觉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事个人的摄影造诣,还有关乎学院摄影专业的成长。“教学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真正做好教学的人,不仅对学生,对自己也是件好事,他会有回报的。”彭波坚信这句话。
除坚持创意摄影和大量投入教学工作外,作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彭波还致力于民俗摄影,长期搜集贵州原生态的东西,以镜作笔,永久地记录下贵州民族文化的历程。这项工作对于正在流失的民族文化很紧迫也很必要,“如果我们再不做,很多东西想拍摄已经不可能,它只会作为一种记忆存活在我们心中。”

 

荣获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技镜、暗房加工类金奖作品《矿上的弟兄们》

 

【责任编辑】马发亮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