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教育生涯中的缕缕阳光
--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
【作者】供稿者: 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期】2011-06-20 16:57      【点击】

她放弃发达地区名校就职的机会,在贵州高校教书育人,在罹患癌症情况下仍倾心工作。

朱伟华,女,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她长期奋战在高教第一线,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西戏剧形态比较等课程。朱伟华同志为人正直坦诚,务实求真,政治坚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成果显著。朱伟华同志大学本科、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在校期间学业优异,曾获留校任教机会。作为拥有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双高”人材,许多外省重点院校也以优厚条件邀请。但是,她热爱家乡,放弃在发达地区名校工作的机会,坚持在贵州高校教书育人,在罹患癌症情况下仍倾心工作,学术成就突出,教学成果斐然,深为学生爱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突出贡献。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荣获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励志求学   回报家乡

朱伟华老师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于北京,3岁时随父母辗转来到贵州。她小学五年级时遇上十年动乱,小学还未毕业就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这反而激发了她对知识殿堂和校园生活的向往。1971年,她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读书成为当时生活的一种寄托。从铁路上走出来,转到小学和中学当代课教师,后来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当护士,朱伟华老师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地学习。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她凭借着刻苦努力的自学,考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专业。1983年大学毕业有许多留京工作机会,但她服从分配安心回到贵州省图书馆,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作之余她不忘潜心向学,1989年在35岁之年,她再次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1992年,她再次放弃毕业留在北京的绝佳机会,回到了故乡贵州,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时,在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兼职教师。她始终关注贵州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将所学知识回报家乡,为宣传开发贵州本土资源、促进经济文化发展,1996年作为贵州代表到北京,参加我国承办的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1997年论文Librarie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Information Era入选,受邀参加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第63届国际图联大会,为贵州省图书馆界唯一参加国际交流的学者。由于科研成果突出,1998年成为贵州省首批仅有的两名正高研究馆员之一。

尽管已经在学业和工作上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并一直在高校兼职上课,但朱伟华还是放不下她的“校园情结”,教师这个职业对她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对教师职业的由衷热爱和无限向往,使她在1999年进入高校成为专职教师的同时,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以后,朱伟华老师再次面临她人生最艰难的一次选择:南京大学希望她留校任教。这次的选择真的很痛苦,经过再三思考,对贵州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故乡。 
 

 

求真务实 教书育人

朱老师一直说她有“校园情结”,在校园中不管是求学还是教书,她总是可以感受到一份幸福在身边环绕,先后就读中国两所名校的经历给她人生以深刻的影响。她常说“北大教我大胆假设,南大教我小心求证”,两种优良的传统和互补的学风,使她待人坦诚谦和,治学严谨认真,工作踏实勤奋。“学业重要,人品更重要,立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朱伟华老师从两所大学学到的最重要的学问,朱伟华老师经常这样谆谆教导着学生,也这样谦虚谨慎地督促自己。

作为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朱伟华老师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她认为只有在教学第一线,才能真切体现一个教师的价值。长期的艰苦辛劳给朱老师身体带来了一定的伤害。2001年底,她查出患卵巢癌,手术化疗后她以坚强意志和乐观向上精神战胜病魔,在学生多、工作量大、师资紧张的情况下,未等身体完全恢复就主动承担研究生、研究生班、本科生及成教生各个层次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年课时最多时达到700多节。她主讲的本科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2004年评为校级精品课,2006年评为省级精品课,2008年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3年她作为领衔导师,成功申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

她在关心学业的同时关心学生政治上的进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扶贫支教活动,发展多名学生党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贵州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尝试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本科学生采取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打好基础,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本科学位论文选题关注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辅导的汪青梅、罗朝晖等同学均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多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她对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特别关心,不遗余力地给与扶持帮助。到图书馆查阅专业期刊时,发现一个本科学生经常查阅地方文献,她有意让这个好学的学生参加自己国家社科课题资料的收集工作,培养他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兴趣。后来,这个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成功考取外省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她注重以科研带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潜心研究,通过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外请著名学者讲座、引入最新前沿科研成果、参与自己承担的课题研究、积极申报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尽管她工作非常忙碌,身兼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多项任务,但每年学生课题申报必定挤出时间认真指导修改。因此,在专家评审立项的学生年度重点课题中,每年都能看到她指导的研究生课题入选。200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仅有两项大学生项目,她指导的研究生选题“黔东南侗族长篇叙事歌《金汉列美》民族心理与传播研究”成功入围。通过认真指导,所有课题都按时结题,有些还获得优秀评价,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在读硕士生平均发表2—3篇论文,有的发表在核心期刊,有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朱老师认为教师是非常神圣的职业,教师应该是人生的思考者,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教师还应该是学习和做人的先知先觉者,要终身学习,不懈努力,完善人格,道德垂范。她总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她都逐一指导修改,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不光是让学生学到做科研的方法,更是培养他们凡事认真、力求完美的做事态度。每年她指导的本科论文获优率最高,2007级她指导的7个同学中就有3个获优。她求学道路曲折,因此能更好地理解帮助那些基础条件不好但一心向学的学生。她的研究生中有许多是自考学历,还有一些年龄偏大、有家庭拖累、基础相对薄弱,为此,她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一个男同学在所有同学都完成论文回家过年之时,迟迟拿不出初稿,朱老师说服他在学校坚持写作,同时天天请他吃饭,在情绪上给予疏导,在写作上给予指导,终于使这个同学正常毕业。另一位女同学是在职老师,工作繁忙基础薄弱,论文写不出,决定放弃学位。朱伟华坚决不同意,“就是码字你也要写,你只要写得出我就改得出。”在朱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一遍遍修改下,她终于拿出一篇像样的学位论文。老师们发现,每到学院组织活动大家在娱乐游玩时,朱老师总是躲在一个僻静角落,抱着一本厚厚的学生论文认真修改。学生们拿到布满红色痕迹、从大小题目到字词标点都逐一修改的论文时都深深感叹,老师不仅在教他们做学问,更在教他们做人。

朱老师指导的各类研究生已逾50人,在严格盲评情况下,学位论文四分之一获得优秀,其余均为良好,毕业生大多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多名学生考取了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她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开发生命内在潜能,让人得到更全面更快速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是保护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学有所成的高素质劳动者。学习之余她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一位农村子弟研究生考取博士,她资助一台电脑用于学习,她的学生因子女读书和购买住房经济困难,她帮着筹钱……不少学生私下将她称为“老师妈妈”,他们自发地将朱老师平时与他们交流时那些风趣、睿智、真诚的只言片语记录下来,辑成“朱老师语录”在网上流传。那些充满人生哲理和智慧的话语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给他们许多鼓舞和启迪。在学生心目中,她既是学识渊博、严谨治学的学者,又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 
 

努力奉献  开拓创新

朱老师认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在科研上有所造诣。她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戏剧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权威和重要核心期刊20多篇,不少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收入教育部指定的高校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选编60万字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戏剧卷》,撰写3万字的戏剧卷“序言”,全面介绍这段历史时期鲜为人知的戏剧现象,成果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填补了文学史一项空白。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省级课题四项,其中“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02BZW010)实现贵州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类课题零的突破。由于态度严谨和倾力投入,朱伟华同志研究成果具有学术前沿性和原创性,省内领先,全国有相当影响,多次获奖:1997年获贵州省第三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南京大学光华奖一等奖,2004年获贵州省第二届文艺奖(理论)一等奖,2005年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贵州唯一奖项),2008年获贵州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获贵州省第八次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贵州师范大学院系调整,学校号召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出来竞聘管理职务,为学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朱伟华勇敢地站出来让领导群众挑选,以90多分的评议高分当选为文学院副院长。在她任期的2003—2010年间,文学院各类课题数量增加,每年都获得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学院硕士点逐年增加,2010年获得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2004年省教育厅设立首批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获批成立,她被任命为中心主任,除开展大量学术活动外,她特别注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了选编贵州高考作文集和开展全省中学优秀教案评选两项活动。

2004年以来,朱伟华一直担任贵州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拟定历年贵州省高考作文阅卷细则。在圆满完成高考语文改卷工作的同时,从2005年起,配合贵州省考试中心,连续六年主编《贵州省高考作文选》。每年亲自选文,组织阅卷老师和自己点评,撰写前言后记,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对贵州语文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工作高度负责,成绩突出,贵州省招生考试中心授予她为贵州省高考和基础教育作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她另一项工作是创新性地策划承办了两届“贵州省中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在全省引起热烈反响。通过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教案评选活动,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学和科研,使科研成果完成转化,取得实际效果。

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也有人说老师既不是春蚕也不是蜡炬,他们像灯塔,在指明航线的同时也在抬升着自己的水平线。而在朱伟华老师心中,教师这一职业就是她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这缕阳光照亮她的人生,而她在追逐阳光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为西部教育战线上的一缕阳光。她师德高尚,心胸开阔,工作勤奋,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和同行学人的敬重,体现出优秀知识分子的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她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出色的科研工作者、杰出的人民教师,是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