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王洪礼:潜心教研,创新反思,乐在其中
【作者】本网记者 李永昌 任 莉      【日期】2012-04-25 13:12      【点击】

王洪礼教授近影

 

王洪礼,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教育心理与智能开发研究所所长,第二批中国心理学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管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国家项目特聘专家、西南师大心理学研究所和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理事、贵州省心理学会会长、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等核心期刊和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7部。

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多小时训练就能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105位元素顺背、倒背、随点随背,这可能吗?记者在金沙县逸夫中学就目睹了这一生动的教学实践:事先并不知情的300名初中生接受了“奇象记忆”培训,将枯燥的英语单词、人名地名、历史年代、化学元素等识记内容和数字联系在一起,利用奇象和谐音产生联想,把奇象和谐音作为信息储存工具和提取线索。投影仪上显示的都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当这些鲜活有趣的东西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时,现场学生不禁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和掌声,也许他们从未想过学习会如此轻松、好玩。

氢、氦、锂、铍……这105位化学元素别说初中生,就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背下来。但当其被赋予氢气球、小孩、鲤鱼、皮鞋等形象事物,并且是有规律有次序排列时,现场的初中生和记者居然都记住了。按着秒表当场测试,初一(4)班男生何孝军,顺背、倒背都滚瓜烂熟,其他同学在台下随便点多少位元素,何孝军张嘴就能背出来,不仅其他同学惊叹不已,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不仅化学、数学的公式、定理,地理的江河湖泊、山川物产,语文的唐诗宋词、文言文,历史的年代、人名、事件,英语的单词、语法等都可利用奇象记忆法帮助记忆,而且长时间不会遗忘。

“奇象记忆”的发明者正是我校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家王洪礼教授。他倾多年心血研究摸索提出的“奇象记忆”方法和“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不仅被中科院心理所、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同行专家引用,而且在我省各实验学校的运用中也产生了显著效益,影响颇大。如在金沙、遵义、清镇等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了广泛实验和推广,受培训师生的创新作品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100多项次。王洪礼教授因此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除提出“奇象记忆”方法和“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王洪礼教授还提出了“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六三六’导学模式”,并在贵州省贫困地区中学进行推广应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增强,而且对教师素质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贵州省教育厅组织了现场交流会,专门下文印发交流会纪要。

王洪礼教授的“奇象记忆”方法、“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及“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六三六’导学模式”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在我校及省内多所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中得到应用。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皆源自王洪礼教授对教学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自1973年从教以来,王洪礼始终热爱着教育事业,并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享受着教育工作带来的快乐。在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前,中师毕业的他就先后担任过小学和中学老师。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遵义教育学院继续教书育人。

1985年,辽宁师范大学在全国招收第一期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班,学制一年。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战,经过两个月备考,他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批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班中的两个学子之一。

在辽宁师大学习的一年,王洪礼不仅接触了当时国内最一流的心理学专家,还通过多次不断的反思,创造了“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并从此踏上科研征途,开启了至今27年的“三思再反思”与“奇象记忆”的研究之旅。问到创造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灵感时,他说:“从读本科时就开始了,那时对世界权威心理学家德国艾宾浩斯的记忆经典研究成果产生了质疑,觉得它解释不了有些东西……”。

从辽宁师大研究生班毕业后,王洪礼回到遵义教育学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科研实验,一边给中小学教师授课。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并担任遵义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

1996年,王洪礼教授作为人才被我校引进,成为我校第一位心理学硕士生导师。1997年破格晋升为心理学教授,并担任智能开发研究所所长。2000年,在学校没有计划申报教育学硕士点的时候,王洪礼多次建议学校抓住机遇,抓紧申报教育学硕士点。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比原计划提前三至五年获批了教育学硕士点,并以教育学硕士点为基础,在2003年又获批了“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点。

王洪礼来我校之后,一直潜心教书育人,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他的学生告诉记者,“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既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他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大家如何做人。”“他经常用形象的案例和风趣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让同学们在会心的笑声中记住那些深奥晦涩的理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他科研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源泉。王洪礼说:“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很重要,只有自己对课程所涉内容进行潜心反思,有所创新,才能很好地挑选和组织材料,焕发讲课激情;只有多与学生交流,多采取启发式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和为学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如何反思、如何创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王洪礼却做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赢。创造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数序形象挂钩法”和“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与方法”系列学术成果被第25、27、28、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鉴定录用,同时应邀出席瑞典斯德哥尔摩、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多次国际心理学大会做交流,并被美国SCI和SSCI同时收录。经中科院心理所和北京大学著名专家鉴定“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2、1994、2010年三次分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

在2010年召开第27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上,王教授介绍了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测量学研究”,得到国内外心理学界同仁和专家的认可。2011年,这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鉴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主持研制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调查量表》是国内第一个调查大学生创新精神状况的测量工具,填补了我国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的不足。

2011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心理健康培养现状与促进的对策研究——以苗族、布依族等为例”,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验收鉴定,鉴定等级“优秀”,是国内研究创新精神、反思与心理健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的第一个优秀,贵州省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贵州省2010—2011年两年内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科研工作强调创新,不仅要在理论上创新,更要在实践中创新。关于创新,王教授说,要做到创新就要善于研究实践,抓准关键,善于找到线索和破解难点。他告诉记者:“一个人创造、创新的黄金年龄主要在大学本科和读研期间。但中国教育迫使学生耗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太多,英语四、六级考试给大学生的负担太重,霸占了大学生用于培养和锻炼创造创新能力的时间。”

要使我国大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得到较好培养,王教授破解这一难题的观点和方案是:用科学高效的方法使我国学生把英语重点放在常用英语句子的学习上,达到像记忆和运用乘法九九表那样的熟练效果,只需小学熟练学会100句、初中200句、高中200句,其综合效果就会远远超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效果。如果大学取消公共英语课,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只开设专业英语。那中国大学生就会有更多时间用在创造、创新上,中国教育就能摆脱西方英语文化对中华民族年轻一代宝贵学习时间的霸占和隐性侵略……

今天,集成就荣誉于一身的王洪礼教授,仍旧潜心行走在教学研究的征途上,不断耕耘着,快乐着,收获着,反思着。他告诉记者:“我会在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研究方向一直研究下去,直到我身体不能动的那一天!”说完,王教授自信地笑了。

【责任编辑】张邦义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