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李阳兵:喀斯特深处的呼唤
——记国家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李阳兵教授
【作者】杨 青 刘美伶      【日期】2012-12-05 22:24      【点击】

李阳兵,重庆潼南县人,中共党员。198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起在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地质地貌学、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环境监测教学及研究;2002年6月获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中科院地化环境室做博士后。主要从事喀斯特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曾主持和参加省部级6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市2005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7年贵州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

 

李阳兵教授近影

 

“贵州的喀斯特土地退化不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生态遭到破坏的表现,我的任务就是找出根除办法。”——李阳兵

是科研工作者,也是浪漫主义者

李阳兵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他身材并不高大,脚上穿着一双磨得掉皮的旧皮鞋,合身的深色夹克使他显得精神、干练,灿烂的笑容令黝黑的皮肤也染上了光彩。

起初,李阳兵认为,地理学家整日背着包穿梭在野外,从事的是一项较为浪漫、有趣的工作。可是当他走入这门学科时,却发现地质研究并没有电影里面演的那么精彩,其中的心酸冷暖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多年前,科研条件比较艰苦,李阳兵带着一个旧式军用水壶,两个馒头,一包咸菜,下到农村,抑或荒无人烟的深山和荒地。

他长期从事岩溶山地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资源的研究,在喀斯特石漠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许有人会认为,他见过这么多土地遭到破坏的荒凉场面,在其内心深处一定会有一丝抹不掉的失落感。可谁都没有想到,在这位浪漫主义者的脑海中早已为此勾画了一幅景观生态的蓝图。

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说故事的方式告诉更多的人,“在石漠化这片土地上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当地的许多农民顽强地生存着,靠仅有的食物维持生命,就这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每当看到这些时,我便不由得想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之事。”于是,在贵州的山区里,常常会出现李阳兵奔波的影子。

贵州并不是一个资源稀缺的省份,矿产资源丰富,但在土地问题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以石漠化为核心的灾害群与灾害链。石漠化不仅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而且造成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生存条件恶化,人地矛盾加剧。李阳兵渐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坚定地选择留在贵州。

李阳兵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学习是他积累的开始,所有对地质的热爱在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满足,野外考察经历积淀了扎实的自主研究基础。大学刚毕业时,他从事的是矿产工作,一直到了1996年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主要研究地质地貌学、土壤类型与土地评价、环境监测,慢慢地就和土壤打上了“交道”。

在研究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土地退化时,他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说:“土地退化有自然因素,但更多时候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许多坝子(贵州俗称的平地)都是较好的耕地,但数量少,所以导致了山上的耕地承受着较大的负荷量,土地严重退化甚至出现的石漠化现象。”提到喀斯特石漠化时,李阳兵充满激情。

此后,李阳兵就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喀斯特石漠化评价的研究,实现了一个新的创新。

“科研要出成果,要推动发展”

“当我看到从石漠化地区的石头缝里挤出来的玉米时,我有些无奈,希望能为这片土地做点改变,看到大量的玉米‘破石而出’。”在谈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时,李阳兵的一声声叹息正是他一直坚持做这类科研的原因,那是一切艰难困苦逼不退的动力所在。

2002年的深冬,李教授带着一批学生到野外考察,在下午4时,天下起了冬雨,此时要翻过几个山头才能到公路边乘车。眼看天就要黑了,山路陡滑,李阳兵担心学生的安全,可也只能无奈地陪着学生们一步步地走出深山。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们终于回到车上,一个女同学由于过度劳累和惊吓,突然晕倒,许久后方才缓和过来。李阳兵说,虽然野外考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艰辛,他也会心疼自己的学生。但他也清楚,只有在野外,才能得到科研需要的第一手数据。

不过,有时也会看到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的地区,看到生态文明的希望。一次,李阳兵带着学生到茂兰生态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多样物种。“当我们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采摘到一些可使用的新鲜野菜,野生蘑菇时,心里美滋滋的,那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也是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实现的一幅画面”李阳兵说。

李阳兵凭“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于1998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煤炭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脆弱生态过程及恢复技术研究”获重庆市2005年科学进步二等奖,此外,李阳兵荣获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7年贵州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及贵州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这些荣誉并不是“空穴而来”,而是对其工作的肯定。

李阳兵每天都要花超过6-7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白天要上课、解答同学碰到的疑难,处理学院的工作......真正能让他集中精力搞科研的时间其实在晚上,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夜深人静时只听见他翻书的声音。

无论寒冬,还是炎夏,处于顶层的小办公室少有他人打扰,也少有人发现这里没有空调,没有宽敞的办公桌和高档的电脑。可是,哪怕只有一个李老师在,这里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好场所,不少学生一放学就情不自禁地往这里钻,几本翻得调页的书成了李阳兵和他的学生们的最爱。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串门”时,提出要给他的办公室配几张桌椅,却被他毅然拒绝了,“办公用品并不重要,够用就好了。”的确,并不一定要漂亮的办公桌才能干得出漂亮的事。

不知不觉中,朴实的李阳兵已经打了无数场漂亮仗。这个44岁的中年人已在这间简陋得不太像样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国家973项目、教育部项目等10多项,在《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在他的课上,学生们总是活跃的,他不会打断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会认真和他们商量下一个要考察的地方。李阳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态度。

有人问他:“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科研竞争压力,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较为浮躁,根本无心做科研,整日琢磨歪门邪道的事。您对此怎么看”时,李阳兵说:“做科研不在于追求个人幸福,而是在于‘科研’本身,浮躁是干不好也干不了科研。”

李阳兵把时间和精力给了科研,压缩了关心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虽然妻子曾有怨言,但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得到妻子的支持,李阳兵专心地畅游在学海中,为岩溶山地土地退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肯定。

“科研要出成果,要推动发展”,这是李阳兵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虽然李阳兵得到了许多殊荣,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又呆在简陋的办公室继续干着手头的“活儿”。

【责任编辑】李永昌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