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丽,199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生物教育本科专业,200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方向的研究,曾主持并参加过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近40篇。2008-2009,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贵州赤水丹霞世界遗产申报》,负责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专题。2010荣获第十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容丽教授近影
在学生眼中,她不比男老师逊色,爬坡上山,挺带劲;在同事眼中,她兢兢业业,科研、教学,两头抓;在她内心深处,什么都不重要,只怕别人说自己“学识疏浅”。她,就是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容丽教授。
安静地坚守
容丽曾经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原本可以安静地坐在办公室和文字打打交道,过平静、安逸的生活。然而,源于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她选择亲近大自然,不顾风吹日晒,甚至毒蛇猛兽,深入其中去探索发现。
酷暑,她在地表温度高达52℃的野外环境中工作,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她持续监测着数据的变化,30公里是她野外考察时的日平均步行里程。此外,野蜂、毒蛇、恶劣的天气也时常打扰她和同伴们的野外考察生活……如今,她的足迹已遍布了毕节、安顺、黔南、黔东南等地区的一片片土地。
2008年,容丽带着学生到海南五指山考察。返回驻地途中,她第一个发现了前方的毒蛇,毫不迟疑地冲过去,用手中的竹竿挑走毒蛇。可是,她并非天生胆大。回想1996年,花江野外考察的经历让容丽永生难忘。城里长大的她像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一样去面对特殊地形和艰巨任务的挑战。“天下着雨,我一路上哭着回到学校。”说起这一幕时,容丽用手捂了捂额头,嘴角挂着一丝浅浅的笑容。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第一次野外考察就被吓哭的女孩应该会立马退缩,不适合继续做相关学科的研究。然而,她却选择了与实验、野外考察密不可分的生活。
为了更为全面地做好研究工作,容丽不仅实现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学历层次跨越,还实现了生物、地理和化学的多学科学习。从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到贵州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再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生。一路走来,容丽始终坚信:跨学科发展可以找到别人不易发现的契机。
2006年,由于容丽的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经申报审核,最终,她参与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并作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的阐述。
为了争取专家组的认可,她加班加点,通宵工作成了常态。不仅要查阅整理大量的科研材料,还要深入荔波当地考察,调研新的数据。在荔波考察中,因下雨而变得更加湿滑的山路,使她重重地摔倒了地上,幸亏她是背朝地摔下去的,没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些,她仍旧没有退缩和后悔,而是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最终,贵州荔波喀斯特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光荣地绽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就我个人而言,不断提到自己野外和室内的综合工作能力是我长期以来的追求”。
容丽希望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人,但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们,而是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渐渐体现出来。
当学生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并愿意与她交流时,她都会认真地聆听,随后给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容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也于2003年、2004年连续获得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容丽早已和学生成为了朋友,她总能迅速发现学生的过人之处并投以欣赏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野外考察时,她喜欢和学生们躺在草丛里,微笑着听学生讲星象,她说:“能从学生的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幸福之处。”
作为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容丽先后参与了近三十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了近四十篇科研论文,先后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赤水丹霞”项目申报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三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连续两学年被评为“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于2010年度荣获第十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当别人问起她成功的原动力时,她只是淡然地说:“成长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机会,我只是顺其自然地把握了机遇,同时抓住了贵人的援助之手。”
她强调这一切不关乎名利,惟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在容丽看来,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端正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如果因为自身的懈怠,被他人评价“不学无术”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乐观的容丽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科研都充满了希望,她相信贵州的石漠化现象是可以得到遏制和治理的,生态恢复工作尽管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指日可待。
她身体力行,感染着所带的学生们。“作为一名女老师,容老师很细心,在野外考察中她会操心我们每个人的饮食起居,这个时候,大家才会感觉到她是一个女老师。然而,在大家一起走山路时,容老师朝前走的冲劲,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忽略了她的性别,摒除对女性弱势的认识。我们这个专业,女同学和女老师都很少,能够像容老师这样坚持至今,真是难能可贵……”她的学生李俊良如是说。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驿站,已经走过的路是今天的铺垫,而未来的路又需要今天作为石子儿。容丽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往前走,并将收获到的荣誉当即放下,没有负担,便能轻松上路,尽己所能地为贵州的生态建设做出一点贡献便已足够。
对话容丽:
记者:作为一名女性学科带头人、理工科类教师,您的压力体现在哪里?
容丽:压力来源于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不懈地追求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加之工作的特殊性,时常到野外考察,女性的柔弱天性便会不自觉地显现出来。
记者:从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您通晓地理、生物和化学等。那么,作为一个综合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师,您是不是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容丽:是的。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要求,生态学所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泛,倘若平时提醒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便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我们都处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总是会被时代淘汰的。
记者:您怎样看待所获得的荣誉?
容丽:我坚信顺其自然,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荣誉属于过去的某一个时刻,而我,还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