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张朝晖:大西南的守望者
——记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张朝晖教授
【作者】刘美伶      【日期】2012-12-11 14:43      【点击】

张朝晖:生态学和植物学教授,博士,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1998年受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资助赴英国合作研究;1999-2000年英国伦敦大学帝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植物学访问副教授;2002-2003年里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植物生态学访问教授。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同行评审专家。曾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在SCI上发表7篇,重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70余篇。曾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金、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基金等20余个项目。

在中国的西南角上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群山峻岭星罗棋布,河流洞穴比比皆是。可是,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研究设备无法实现精密,人们因此将贵州的科学研究贴上了“资源驱动型”的标签。然而,正是在这片物种繁多,经济贫乏的土地上,有一群科学家在用生命爱着自己的科研事业,张朝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朝辉,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现任贵州省山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年致力于山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心怀蜡炬之情培养了一批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生科研团队,心怀不朽的执着和激情守望着大西南的青山绿水。

做科研是一件幸福的事

许多人认为,科研工作者的生活都是单调无趣的,整日与冰冷的仪器打交道,感受不到大千世界的繁华和温情。可在张朝辉眼中,却有另外一番见解。

“我们的工作时间是5+2、白+黑。但在工作空间上,我们却有着让人羡慕的宽广度。干这行的,走的路越多,看到的新鲜事也就越多,这么多年来,我也算饱足了眼福。”

在谈及所到之处时,张朝辉脸上挂着平静且欣慰的笑容。九寨沟的喀斯特奇观、新疆的戈壁滩、茂南自然保护区的奇特物种,阿尔卑斯山的大雪纷飞,还有漂亮的洞穴和冰川……他与蓝天白云为伍,同绿树环山相邀,走过了人迹罕至的地方,看到了别样的大千世界,领略了各地迥然的风土人情。在不惑之年,仍旧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甘于清贫和寂寞,也算得上人生的一大乐事。

野外工作是喜忧参半的,危险无孔不入。一次,他带着学生在贵州黔西南马岭河喀斯特峡谷的一个洞穴中采集标本时,碰上山洪暴发,眼前漆黑一片,头部撞到坚硬的石壁上,受伤严重。由于喀斯特洞穴内光线暗弱,加之风雨交加,为采集一种名为“光苔”的珍稀苔藓植物,前额被尖锐的洞穴石钟乳刺破,后缝合了十余针,但仍坚守岗位。他曾在中国西南地区(黔滇桂)和西欧(英意法)进行大量野外调查,野外工作行程超过8万公里,采集植物标本1万余份。

皇天不负有心人,张朝辉因科研、教学成绩突出,先后荣获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第四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首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大会论文奖二等奖、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曾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国家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择优资助计划和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等。

“学生慕名而来,就当满载而归”

“张老师很严厉,但对我们很好!”当问到学生对他的印象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

在张朝辉所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贵州师范大学苔藓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在国内外都颇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张朝晖教授自2008年至今任中国苔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我省第一位在中国苔藓专业委员会任职的贵州人。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如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和陕西等省。周灵燕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学生,曾不远千里到贵州师范大学求学。在张朝晖教授的指导下,她在中国西南地区寻找一种找矿的“铜藓”植物,三年毕业后,她成功地考取南京大学,目前在复旦大学读博土后。回忆在贵州的日子,周灵燕感叹地说:“被实验室录取是我的幸运,然而更幸运的是有张老师这样的好导师为我引航。”这番话不仅给了张朝辉教授不少安慰,更让他感到了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严师出高徒。张朝辉教授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强有力的冲劲。他认为,只要有不甘落后的雄心,方能与东部学生不相上下。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是成长经历不同,悟性有别罢了。倘若有了想当第一的愿望,并为之脚踏实地地努力,终有一天会成为第一。张朝辉的学生当中有50%的考入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985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张朝辉带了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她们不仅在科研上先人一步,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也占据了骄人优势,综合实力不可小觑。2010年全国苔藓植物学术会议在贵师大举办,张朝辉得知此事,立即提出由他所带的团队承办。他认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锻炼机会。他将此事交给了三个女同学,三人完成了联系酒店、来宾接洽、会务安排、行车路线设计等召开会议的全部内容,令与会人员大加赞赏。学生们坦言:“这些都是张教授高标准、严要求的功劳。”

进入张朝辉教授实验室的研究生,大都感到压力极大,因为苔藓植物是一种分类复杂、鉴别困难的生物类群。早期鉴定十分困难,时常花上几天几夜才能鉴定一份生物标本。学校规定硕士毕业生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方可毕业。但实验室却要求人均发表2篇以上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论文。研究生的辛勤劳动,终有回报。迄今为止,中国长江以南最好的大学中,总有张朝辉培养的研究生的身影。一位在中国东部名校的博导在研究生面试中,发现张朝辉教授实验室的学生综述素质极佳,感叹地说:“没有想到在贵州这样艰苦的地方,没有想到贵州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能培养出这样优秀和杰出的学生”。

“张老师会尽量亲自带我们去做野外考察,即使是时间不允许,他也会要求高年级的同学带着低年级的同学。”深知野外考察危险的张朝辉,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外出,他反复强调:“去前要查阅大量文献,提前预防。遇到危险时,以躲避为主,冷静观察,小心谨慎,灵活应对。”

“他是一位称职的导师!”在念研究生二年级的左思艺评价了他的恩师。张朝辉有一个异于其他老师的要求,就是每周召集全体学生开一次例会,每人有3-5分钟时间,阐述本周内所做的事情及心得体会,提出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以便给出适时的建议。左思艺同学本科学的是物理,跨专业读了生态学研究生,难免会有一些胆怯,感觉艺不如人,细心的张朝辉看出了她的不足之处,于是就实验室工作中对她多加指导,并亲自带她和同学去野外采集标本,跟她讲解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项和实用技巧。“即使再忙,他也尽量不缺席我们安排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他想和我们打成一片。”学生左思艺告诉记者。

“我只允许在战斗中牺牲战士,但不允许向后退的逃兵。”张朝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聪明与否,只要他们自己不放弃,他就不放弃。张朝辉总是利用休息时间查找外文文献,并发到每一个学生的邮箱里,还时常通宵达旦地审阅学生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平均一篇论文要改7-8遍。办公室和实验室早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时至深夜,唯独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曾经有一位同学,其第一篇论文发表前在实验室被张朝辉反复修改超过13次。2012年春节,一位同学留在学校做苔藓植物附生源生动物监测污染的实验,因为该类动物有生存期限,所以一刻也不能耽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张老师竟然放弃了全家团圆的机会留在学校为她指导。

在张朝辉就职的贵州师范大学,在过去2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从没旷过一次工,缺过一次课。当他一走上讲台,便忘了生活的艰辛和疲惫,神采奕奕地传授着知识。虽然时光流逝,但他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奉献历久弥坚。一位学生感慨地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导师,为了学生学术上有所成就,甘愿无私无怨的奉献自已的青春和岁月。”

张朝辉告诉记者:“既然学生们是慕名而来,就得让他们满载而归。”

“科研力求服务社会,教育力求与时俱进”

张朝辉始终认为“科研力求服务社会,教育力求与时俱进”,在他看来,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成果,预示着我国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毕业于海内外一流名校的教师,他始终以自已的经历激励学生拼搏,不断进取。他要求自已和学生要不断走进神秘的大自然,深入实验室,参加国内外一线的学术会议。此外,还要关注时事动态,了解政治动向,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选取研究方向。例如,在大力号召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实验室正在做的项目便是重金属污染及环境恢复,以保护日益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正是有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意识,张朝辉十分注重在教学上的创新,他的一位研究生说:“我上张老师的课已经有三年了,时隔不久就会更新一次课件,每节课的PPT都是精心制作的。”同样的课程,为何频繁更新课件,张朝辉说:“做老师的,要不停地从一线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数据,不能站在原地讲授。好老师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追求真理,并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他讲课的时候没人走神,因为他总是用他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例如在上专业英语的时候,他就会告诉我们他学习英语的妙招,再配上一些小故事,很容易让人接受。”他的学生王登富说。

当他得知有几位学生对拉丁文感兴趣时,张朝辉欣喜不已,他十分乐意将自己放了近20年的看家本领传给爱徒。他将自己当年编写的《大学植物拉丁文》翻出来,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特意在书的末尾添加了一页《贵师大宝山校区常见的高等植物名录》。有时候,与时俱进并不一定是朝前看,怀古亦是。张朝辉重拾过往所学,只是希望将这一古老、深奥的语言活化石传承下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教师都要博学多才,学贯东西。这样才能有一桶水而取一勺给学生,反之,则会显得尴尬至极。无论是文史哲,还是唐诗宋词,张朝辉都希望有所涉猎,因此,他的书架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类学科的书籍,还主动给学生们开书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张朝辉一直用实际行动寻求真理,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发现了自然的美丽,收获了桃李的香甜,正如他的座右铭:“幸福的人生在于不断认识真理,科研的美丽在于不断创新。”

【责任编辑】李永昌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