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和平近影
武和平,1978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留校任教至今。他在贵师大从事科研教育工作长达33年的时间里,扎根教学一线,钻研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年开始在中文系系统讲授东方文学,是贵州省东方文学学科教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使东方文学成为中文系一门特色独具的专业课。他作为贵师大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开创者之一,在该专业从无至有,从有至优的过程中兢兢业业工作,培育了无数实用型专业人才。2012年11月,突患结核性脑炎,经医院全力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医生嘱咐其卧床休息一年,但武和平于2013年3月,执意回到课堂,并称“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这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影响了学校的师生,成为了师大人学习的榜样。
一、术业专精,使人尽其才
武老师1981年开始在中文系系统讲授东方文学,上课风格独特,方式多样,精彩绝伦,融入了具有人文色彩的内容,使枯燥的“文学史”成为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兼有的一门课,将文学与社会人生联系,产生了启迪心灵的功用。由于武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逃课学生甚少。迎来送往,他教过的学生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支柱,文学院历届学生聚会时,武老师是一个必谈的话题。
2006年武老师与学院其他老师共同创建了贵州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贵州省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武老师所授课程针对性强,实践性高,不仅重视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而且重视基技能的训练。他开设的《文艺作品朗诵》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2007年武老师获贵州师范大学“黄如论优秀教师奖”。实至名归,是对武老师扎根教学,奉献贵州最真切的褒奖。
二、立身炼志,使人尽其德
武和平曾先后担任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及成人脱产班的班主任,平易近人的他和每届学生都能成为朋友,调皮的学生在其循循善诱的教导下也能彻底改变。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武老师曾经与学生同吃同住;曾经把轻生的学子从死神手中抢回;曾经给予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帮助;以耐心的谈话改变了很多问题学生的人生观。他用辛勤付出换来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中文系86级的学生毕业时每人几针为他织出了一件凝聚着师生情谊的毛线衣,武老师至今任然珍藏。也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就荣获了贵州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012年年末,历届学生得知武和平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往医院看望恩师,小小的病房里人头攒动。
武和平是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于2004年获“省直高校勤政廉政模范”称号。他在文学院曾先后担任十年的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的招生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成为上级满意、考生放心的招生工作者。一次,一个播音主持预考班的教员在艺考前赶往贵阳向武老师强行送了一箱高档物品,但他坚决拒收这类不当钱物,此人放下东西就跑了。武老师之后自费将物品原封不动的寄回原主。
他的清正廉洁的作风让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走出学校后仍一直牢记着武老师的教导,做人低调,做事踏实,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坚守着自己该有的底线。
三、无私奉献,使人尽其善
武和平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多次带领学生下乡实践,服务社会。2002年7月,文学院学生组成“三下乡”小分队奔赴偏远山区扶贫支教。武老师冒着酷热跑了从江、雷山、黄平三个县后,又去了毕节大营镇,看望在那里支教的学生。当时没有直达的班车,他选择搭乘两轮摩托,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颠簸了五个多小时,天黑时才赶到大山深处。武老师几乎每次下乡看望在支教或是实习的学生,都会碰到这种糟糕的路况,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为了见上学生,适时给出指导意见,他不顾自己的安危。
大营镇的教育现状令人震惊,镇中心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挤在危房中上课,很多孩子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邻近的月亮山小学里,一百多个孩子在昏暗的茅草屋中上课,树干当课桌,石头当椅子……武老师当场留下了眼泪。返校后,他组织学生编写了一部名为《我们下乡去》的文集,一方面客观呈现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面貌,一方面呼吁人们凝心聚力,伸出援手。时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朱建华说,他是流着热泪读完那本册子的。
在武和平和几位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捐款、捐物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山,毕节市政府为大营镇拨款一百多万元修建了新的大营中学,为月亮山拨款三万元修建新的宿舍。此外,文学院将大营镇作为师生永久性扶贫支教的基地。大营镇的变迁只是武和平服务社会的一个剪影,不少孩子因为他的努力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在武和平带领下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学生中,有8人在毕业时选择了援藏。
三十多年来,武和平在琐碎的工作中持之以恒,勤恳踏实,透射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风亮节,他扎根教育,启智求真,服务社会,在学生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率先垂范,薪火相传,培养了无数讲仁义、守诚信、懂感恩,有爱心、有美德、有作为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