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宇,男,1927年生于贵州正安县。1945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1948年赴解放区参加工作,后奉派到贵阳从事迎接贵州解放的地下工作。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后,分配在贵阳、重庆做机关工作。1955年转文教系统任教,直至1987年离休,时任我校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离休后为贵阳晚报《照壁斋漫笔》专栏作者,常用笔名卓天,经整理成同名书籍,其多篇作品在校报上登载。
郑亚宇老师近影
一杯茶、一盏灯、一个写字板,这是郑老师每天早上10点到11点必不可少的“第二餐”。
装饰好的阳台房里靠墙摆了张电脑桌,一旁配有块七八寸大小的写字板。2007年新添电脑后,这成了他不可或缺的“餐具”。既好操作,也方便修改。桌上堆满需要浏览的书刊报纸,记录文字时他就拧开台灯提笔开工。看书、撰文都在这个不到五平米的地方开始和完成。
用文字固定生活,是他一生的痕迹。好比作物对于庄稼人的意义,粒粒珍贵。走过88年风风雨雨,他见证着这个文明国度的发展兴盛。1955年从教开始,他坚持用手中的笔画下生活的脚印。在这条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路上,他从未停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在四川任教的他被抓辫子。一位青年写了寓言《冰山》一文,找他帮忙修改,他爽快地应下了。在这篇文章里,用冰山和小岛形象,来比喻两个国家,大意是说冰山在海上横行,以为自己很强大,但太阳出来以后却慢慢融化了,而小岛却迎着太阳,唱起了凯歌。此文在红卫兵抄家时搜出,并质问作者用意。为保护原作者,郑老师便自己包揽下来,解释文章的用意。他说,这是一篇寓言:冰山寓美帝国主义,小岛寓社会主义的古巴,而太阳则象征马克思主义。此文写于1962年美帝欲灭古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力支援之际,用意十分明确。但以工作组为领导的组长,不愿放过郑老师,他们经过研究,作了别样解释:这是一篇极其恶毒的为蒋介石反攻大陆制造舆论的文字。1962年,蒋介石在台湾欲乘大陆文化革命之乱,反攻大陆。冰山寓大陆,小岛指台湾……台湾终究胜利,而大陆尤如冰山注定消融。研究中,对“太阳”的形象如何解释?在当时,红太阳是指毛主席,是绝对正面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不好解释。据与会者后来透露,工作组长一锤定音:“太阳寓帝修反!”
因此,郑老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事发后,在一个晚上,他收拾好行李趁天还没亮,拦车从合川到了重庆,红卫兵四处收捕无着之后,他辗转回到老家贵阳。
他喜好政治和历史,一生钟情文字,起起落落不曾间断。提起近期已刊载在校报上的《清明忆旧》一文,这些往事片段像电影一样,一节一节在眼前重放。“上了年纪,膝盖软不能长时间坐着。现在睡觉起得晚,早上写一个小时,下午四点后到晚饭前再写一次。写完在校园里四处走走,算是散步运动。”郑老师说,写文一般是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方式,也是寄托情感的一个渠道。年轻人爱用新媒体或者网络参与生活大小事,而于他而言保持撰文习惯正是达成目标的方式所在。
随着科技新兴,年轻人更趋向做一名“掌门人”,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通过浏览网页、刷微博等方式获取信息,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看纸质读物。对此,郑老给的建议是,碎片的东西虽能提供海量讯息,获取方式迅捷,但不能因此停止汲取知识营养,长篇的东西还是得有。不能见了西瓜丢了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