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坤,男,1961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后分配到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并入贵州师范大学)工作,1991年退休后笔耕不辍,至今仍常有作品发表于校报等。
曹海坤老师近影
“你好,你好......”曹海坤老师“刷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几个“你好”接连而至,一瞬间我竟呆愣了在书桌旁,不知如何是好。只见他利落地摘下帽子,向我伸出了那只握笔70多年的右手。也许是错觉,触碰到了那指间略微刺手的老茧。他脸上的笑容一如手心的温暖,渗入血液,蔓延至内心深处最冰凉的角落。仅是一次握手,便在我心里深深刻上了一个属于作家的烙印。
“写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写作”,曹老师如是说道。他一生执着于笔杆,不断用笔尖诠释着生命的灵魂。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写了300多篇文章,且多篇发表在贵州师范大学校报之上。他说本想出书的,可又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个念头。
“写作并不神秘,就是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这是曹老师对写作的简单定义,也是他发自肺腑最真实的想法。曹老师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也许这是大多数文人的特质。记得我问他是否有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满意的基本上没有,有些文章刚写完还觉得不错,笑微微地划上句号,过几天再看就皱眉头......”还把他朋友的话也撂了出来:“文章可取,也有动人之处,但要出书,需拿出大块时间来从头审理,有的要动大手术。”他就是这样,始终把自己放在最低的姿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有时,曹老师的朋友对他的文章一再称赞,他也不愿苟同,认为大约因审美角度不同所致。
曹老师是一个极为懂得生活的人,也许这也是大多数文人的特质,或许正是如此,让他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都说作家的一生,离不开两件事,一是提笔写字,二是抬脚漫步。平时没事儿的时候,他喜欢在校园里四处走走,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偶尔到办公室与老同事聊聊天、叙叙旧,这样总能让他在不经意间寻觅到一些灵感,然后便又回家小作两篇,把内心的思绪化作他笔尖优美的文字,与更多的读者分享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
正如很多人一样,我也好奇着到底是什么让他一生都匍匐在案桌旁,常年看着窗外,只为沉淀那些飘渺的思绪,把它们纳入笔尖,洒落在薄薄的宣纸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持久的原动力。”这是曹老师的回答。依旧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把他心中最执着的那份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深爱着文字,才想终日陪伴在它身旁,静静聆听它们的声音;正是因为深爱着文字,才想用心描绘出它们的色彩,勾勒出它们最美妙的身姿;正是因为深爱着文字,才想跳跃在笔尖,秀出一段永恒之舞。
借用曹老师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我想是再适合不过了:写作不一定用笔,不少人用行动。行作笔,心作墨,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