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梁素清:扁舟上的星光
【作者】本网记者 安 勉      【日期】2014-05-14 12:44      【点击】

梁素清,男,1936年12月生于贵州铜仁市。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贵州省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

梁素清老师近影
 

他的家是一条船,在风霜雨雪的人海漂流了一个世纪,他则是扁舟上明净的星光。伴随着四月最后一天明媚的阳光,记者如约来到梁素清老师的住处。略显古朴的楼房坐落于碧树翠竹之间,鸟语花香之际更衬清幽雅静之情。他的家并不十分宽敞豪华,温馨整洁之余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文艺气息。当我们向老人表达了此次的来意之后,他便把我们带到了他的书房交谈。半壁书柜里装满了书,主要是文艺学美学书籍,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包括莎翁、茅盾、莫言等的整套全集。午后的阳光肆意的跳窜而入,轻快的讲述起一个历经风霜且熠熠生辉的人生故事。

梁素清老师在抗日战争的前一年来到这个世界,于一叶扁舟飘入人海,经历见证了中国自抗日战争以来的所有风风雨雨。他出身贫寒,父母目不识丁。他自幼喜欢读书且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后考入铜仁师范。1954年参加工作,任小学教师及中学青年团专职干部。1956年考入贵阳师院中文系,甚得组织器重,1959年留校,60年被派到北京大学进修文艺理论,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读经典文论及批评。为了求学,他未能在父亲病重和妻子分娩时守在亲人身边,深感愧疚。老人说:“是新中国培养了我,是家人支持着我,给我能力和智慧。”他说他作为贵州学子,有责任去做一些事情来报答他们,而教学和写作便是他唯一能做的。动力就源于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同时也是他的一种志趣和喜爱,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智慧和力量,感到愉悦和满足,这是一种美的享受。走过与扁舟聚少离多的战争年代,熬过了“粮食关”,十年文革时期星光为之黯然神伤。在这个空白的十年里,他有过无数的失落和迷茫。文革结束后,这个扁舟之星重新绽放光泽。

“很年轻的时候便与校报接触,可以说校报抚育了我的成长。”谈及校报时他这样说道。他曾在校报开设“和大学生谈美学”专栏,长达二十年之久。老人还建议我们的校报可以办的再生动一些,写一些热门的话题,讨论一些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写一写那些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应该被肯定和赞扬。1965年,他首次在省报上发表文章,迄今为止在国家权威期刊、重要期刊、省市报刊、学报及外校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0篇。他的书以文学、美学理论和教材为主,专著两种,主编的三种,参编的两种。对文学风格、人体美理论有较多的研究。他的创作意在批判黑暗以扶持正义的东西,并为读者传递如何塑造一颗美好心灵的教育理念。如《清泉集序》中所云:“辅佐政治之贤明,呼吁民众之艰辛,弘扬传统之美德,抨击乱世之恶行。”著述多次获奖。参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获国家文科教材一等奖,再版20年,至今仍被全国400多所高校选作教材。20多万字的《清泉集》全是他退休后写的文章。现在,他还在三个网站博园上发表诗文。

老人酷爱读书,他笑着说:“我不像别人那样走遍天下名山大川,我想多读天下名著奇书。因为我身体不好,走不动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却传达出他对文学和生活的热爱。现在,他想看的书,有保存价值的,就直接网购来读。此时这颗星星正如眼前铺满书房的耀眼光热,即便已是斜倚西山,依旧倔强的撒下所有蕴藏的能量!

【责任编辑】张邦义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