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陈锐锋:风华从朴素中来
【作者】本网记者 潘晓慧      【日期】2014-05-14 12:49      【点击】

陈锐锋,笔名东丰、瑞丰。1930年出生,四川省金堂县人。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大学)中文系。长期在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鲁迅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学会会员,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顾问,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陈锐锋老师近影
 

初识陈老,虽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和蔼可亲,令我原本忐忑的心绪瞬间平静下来。一番寒暄之后,陈老便开始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陈老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大学)中文系,便被安排到贵阳国立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任教。在40年的教书生涯中,陈老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桃李遍黔中;孜孜以求,皓首穷经,著述颇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另有评论、杂感、随笔、散文数篇,一些文章被收入一些文集中,自2004年、2005年及2010年这几年间,分别出版了《休闲文萃》、《现代文学论集》、《笔耕集》、《笔耕拾穗》四本著作。

陈老一生酷爱读书,一则从小对书籍充满浓厚的兴趣;二则日后求学、育人,多以读书、撰文提高自己。日复一日、夜以继日,陈老孜孜不倦、不断进取。陈老爱读书,正如其在文章《读书随感》中所说:“我一天不读书,就像没有饭吃一样,所以读书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每天只要一有闲暇多是在书房中度过的,我遨游在书海之中,自得其乐。”

退休后,陈老的兴致仍然是阅读书报,观赏影视、旅游。陈老说,由于自己勤于写作,因此只要有所得,有所感悟,便不吐不快,发抒为文。他将自己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好读诗书喜笔耕”。正如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第一届副会长郑亚宇对陈锐锋老师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位勤奋的‘笔耕’者。由于他首先是一名教师,虽也‘笔耕’,似难尽兴。待到退休,才有可能及时把所想所悟所评形诸文字,‘当做是退休之后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度夕阳的方式’”(《笔耕集·后记》)。这已足以显示陈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笔耕”学者。然而,提及当下,这位“笔耕”学者则陷入了对青年一代的担忧之中:“青年人,还是要多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自己;要做一个有追求,会学习的新一代青年人”。这是老人的寄语,更是老人殷切的希冀。

说起校报,陈老说:“我真正与校报结缘,实为偶然,但这完全不影响后来我与校报的进一步接触。”因为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陈老一直认为,校报是为政治服务而没有涵盖其他内容的单一报纸,所以不太关注。直到2004年的某天,无意间接到一位老师递过来的报纸,陈老随意一瞥,竟然发现“宝藏”——原来校报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不仅信息量变大了、版面也变得活跃、栏目越发丰富,不仅及时传达学校的方针和举措,而且能让人感觉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很接地气,是一份有质量、有品位的大学校报”,陈老仍不忘称赞。

此后十余年间,陈老开始了在校报这一平台上施展风华,在校报上发表杂感、评论、游记等各类文章七十余篇文章。《读书随感》陈老首次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据他回忆,当初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完全是受当时校报上刊登的关于某一学院所提倡的“怎样读书活动”而后引发。陈老根据自己多年读书的经验,将其幻化成文章《读书随感》,文中不仅道出陈老如何爱书,在几十年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更不忘告诫青年一代怎样读书及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知,方能读好。陈老说,自己当时将此篇文章投给校报,没几天,便看见自己的文章在校报上自己最喜欢的副刊上登出来。他很欣慰,觉得像自己这样的退休教师,还能受到校报的重视,这促使他后来时常向校报投稿。“我是一名热心的撰稿人,更是校报的一名热心读者”,这是陈老对自己与校报关系的一个定位。陈老表示,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校报这一平台,营造一种富有文化艺术的氛围,为校报发展和学校事业添砖加瓦。

“八十耄耋不足奇,好读诗书喜笔耕。人老精神不能衰,立身处世守正义。”这是陈老八十寿辰上所做,用以自勉的诗句。这里没有矫饰的花朵,没有故作惊人的激昂,更多的只是那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陈老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责任编辑】张邦义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