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救灾中的杨宣东
杨宣东,法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法学院团总支副书记、党支部组织委员以及班长等职务,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杨宣东选择到贵阳市息烽县黄沙村基层一线当“村官”。目前,杨宣东在贵州省国资委办公室工作。
选择当“大学生村官”
杨宣东,生于贵州威宁高寒贫困山区,是村里走出大山的第一个大学生。2008年11月,杨宣东积极响应首届中央“村官”计划,通过了层层选拔,最后脱颖而出,到省级一类贫困村——息烽县黄沙村先后任支书助理、副支书及镇团委兼职副书记。“好不容易从穷山旮旯里飞出来,现在又要回到农村去。”这个决定让身边的亲人、朋友很不理解,但他坚信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会有大作为。
在农村的日子里,面对艰苦的学习工作环境,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当初和他同时被选聘为“村官”的其他大学生纷纷报考省、市有关单位而“跳槽”,面对相继畏难离开的他们,杨宣东也产生了退缩的念头。然而,面对铮铮誓言,面对组织的培养,他选择了“坚守”。“其实,有好几次可到省城工作的机会,可这里群众更需要我。”杨宣东说,农村工作条件固然艰苦,但既然选择了“村官”,就要静下心来为百姓做点事。
俯下身子为民谋福
初来乍到,面对村民“不信任”的目光,杨宣东没有气馁。“小杨,我们村人畜饮水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你这个大学生来了,就帮忙想点办法吧。”刚来村里报到第一天,村支书刘兴富就给他出了道难题。带着这个棘手的问题爬坡过坎,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黄沙村的每个角落,对全村水源及其水质进行了调查。
一天,杨宣东早早骑着一辆本该“退休”的摩托车到村里对水源情况进行摸底。当摩托车行至丫口组崎岖不平的山路时,因路面湿滑,摩托车突然打了一个滚,杨宣东被重重地摔在悬崖边,右腿上挂了“一道彩”。他却忍着伤痛,爬起来一瘸一瘸的扶起了摩托车,继续前行。晚上,杨宣东饿着肚子,带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从村里赶回镇上时,已是深夜。
杨宣东把解决黄沙村人畜饮水问题的调查报告准备好后,积极向上级反映困难。通过努力,市、县、镇三级对此事高度重视,县水利局于2010年9月初投资30万余元给黄沙村修建蓄水池,如今村民用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改变了“靠天用水”的历史。从此,村民不再用怀疑的眼神看杨宣东了,都亲切地称呼他杨支书。
挑战旱魔大显身手
自2010年春节以来,持续的干旱,导致原本就很缺水的黄沙村井水干涸,村民不得不人背马驮到几公里外挑水吃。对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而言,吃水成了大难题。“绝不能让群众没水喝!”在杨宣东的倡议下,村支“两委”干部率先带头为老弱病残疾村民送水。同时,鼓励有劳力、有摩托车的群众发扬邻里互助精神,共度难关。那段时间,杨宣东与村支两委党员干部一道,战旱魔,打赢抗旱救灾硬仗,赢得了群众赞许。“干旱以来,我们家就没缺过水。”如今回忆4年前遭遇的那场冬旱,黄沙村上寨组60多岁的余龙芬老人说,子女都外出打工,她与老伴李世光,生活用水要到该组唯一的水井去背,有时为取半桶水,要守到深夜。为解决两老的用水难题,杨宣东义务当起了送水工,这一干就是几个月。一天炎热的中午,杨宣东为余龙芬老人送好水后,又饥又渴的杨宣东正准备回宿舍,上寨组的李阿姨叫住了杨宣东,“杨支书来我家吃饭。”“阿姨,吃过了。”“吃啥子哦,肯定没吃。”李阿姨没等杨宣东多说,就拽着杨宣东到她家里,给杨宣东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杨宣东平时不喜欢吃甜食,他却把这一碗汤圆吃了个精光。
付出总会有收获。在每年的“村官”考评中,杨宣东均获得优秀等次。2010年,他被九庄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其个人先进工作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贵州日报》、贵州电台、贵州基层党建网、《贵州都市报》、《息烽宣传》 和息烽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目前,经过自身不断努力,杨宣东先后到息烽县小寨坝镇党政办、息烽县委办公室、贵阳市委组织部、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信社等单位工作后,现在又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他常说,三年的“村官”经历是人身最宝贵的财富,他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为组织增光添彩,让青春在“多彩贵州”这片土地上绽放。
编后语:出生农村的杨宣东,吃水不忘挖井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满腔热血回到条件艰苦最需要人才的基层一线。他走进群众深入乡间,不顾生命危险开着旧摩托为老乡解决吃水难的问题,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他心系百姓,大旱面前一颗心全系在村里乡间,帮助村民共度难关。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谦虚做人、自律自强,扎根农村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