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蓝琪: 一步一个脚印 一点一滴做实
【作者】雷韵 施倩      【日期】2019-09-30 22:25      【点击】

人物名片:蓝琪,女,1948年生,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退休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亚史、突厥史等方面的学者、专家。曾获贵州省第四次、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2005年与2010年,两次被贵州省政府评为省管专家。翻译了近两百万字的外文资料,撰写文章五十余篇,出版和翻译过多本著作:《草原帝国》 《中亚—马背上的文化》(合著)《治国策》 《中亚文明史》(第五卷)、《中亚史》(六卷)等。

由我校教授蓝琪等编写的 《中亚史》 一面世就引发学界强烈关注。《中亚史》 全书共6卷,论述内容起于中亚旧石器时代,讫于20世纪90年代,几乎涵盖了数千年间中亚存在过的所有王朝。全书体例按通史要求均衡安排,虽不冠以“通史”,“通”字却贯穿全书。蓝琪写作 《中亚史》 的初衷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才终于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蓝琪。

带着一个心愿开始

“嘎吱”推开门,赫然印入眼帘的是放在客厅中间的电脑桌,几本厚厚的书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书旁边还有一副眼镜,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未写完的文稿,客厅里没有电视。简易的沙发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微笑着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就是71岁的蓝琪教授。

于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蓝琪一直忙于翻译 《草原帝国》 这本书,没想到翻译结束时遇上导师遗憾去世。当时的她对于未来的方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我在研究生阶段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帮助导师翻译了有关中亚史近200万字的资料,那时候导师曾与我们说过,他的心愿是完成四卷本 《中亚史》 的编写。1998年导师去世,为了完成他生前的心愿,我便继续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当回忆与 《中亚史》 的结缘时,蓝琪说道。

但是由于获得资料困难、对外交流机会少等种种困难,《中亚史》 的编写一度停滞不前。一直到200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聚集世界三十多位专家编写的 《中亚文明史》 汉译本第一卷出版,后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蓝琪翻译了第五卷。这些资料让她萌发了“中亚史的编写或许有了可能性”的念头,由此,她下定决心完成导师的遗愿。2003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成立,蓝琪向时任院长唐昆雄提出了编写 《中亚史》 的想法,得到了以他为首的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蓝琪开始组织学院里有兴趣和意向的学生一起收集资料,正式展开编写工作。

因为中亚史资料的杂乱无章,使得无论是构建框架还是整理编写都很困难,蓝琪也曾因此动摇过,“每当遇到瓶颈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咬紧牙关做下去,因为已没有退路了。”在收集资料对中亚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她发现编写这套书的意义很重大,这不仅仅是完成导师的心愿,更想为以后研究中亚史的学者留下一套全面、系统的资料。

坚持一份信念做事

正式展开编写工作的那一年,蓝琪已经55岁,对于她而言,编写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当属身体困难。《中亚史》 全六卷,共计180余万字,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打字,相较同龄人对于电脑的不熟悉,蓝琪现已70余岁的高龄却能够做到电脑盲打,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我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编写与修改,这本书最终定稿是180万字,而打下的字可能有它的三至五倍。”

“和蓝老师一起整理资料时让我触动最深的一点是,她因为看电脑的时间太长,她的眼睛总是疲惫得睁不开,但她躺在沙发上休息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思考。”蓝琪的学生赵永伦回忆道。不仅如此,蓝琪自45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最严重的时候,疼痛甚至会导致不能自己盖被子。“比较严重的时候,我只能躺着,虽然不能坐起来写书,但是我可以在脑海中构思。”为了不耽误编写进程、不破坏思维状态,她常常强忍疼痛坚持工作。即使骨折受伤,她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躺在床上看完了俄国将军编写的三本 《征服中亚史》。“因为身体原因,我女儿总是劝我不要过度劳累,许多人也认为我已经退休了何必花费这么多精力做这些事情,但我还是选择坚持做下去。”对蓝琪来说,编写 《中亚史》 的信念随着研究的深入愈加坚定,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是用自己的办法将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除了身体困难,在编写工作中她也遇到过学识上的瓶颈。例如,资料太多需要

精简、资料太少需要查找补充、资料杂乱无章需要慢慢理顺等问题,尤其是编写第一卷石器时代这段历史的难度最大,因为资料太多太乱,很多内容不具体、不系统,在整理时很难摸清其中的线索。并且,按照通史规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平衡,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编写过程中确实遇到过很多难题,但我就是喜欢去做充满挑战的事,那会让我觉得有成就感”她说,“如果只是随便将历史资料拼凑或套用别人的成果,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做,也毫无意义。”

心怀一份淡然做人《中亚史》

一经出版即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评价道,这本书克服了以往同类著作中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在中亚史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越西方;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席会东认为,《中亚史》 续写了中亚文明大历史,重构了西域知识新高地……面对这些肯定与夸赞,蓝琪却始终秉持着淡然的心态,她认为,这六卷书的价值与好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自己觉得好并不代表它真的好。

从2003年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到 《中亚史》 全六卷出版,蓝琪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其中,在这十几年中,她遇过难题、意外和瓶颈期,但从来不觉得辛苦,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当 《中亚史》 六卷全部完成时,她的内心的快乐无法言喻,因为她实现了导师的心愿,因为别人没有做到的事她做到了,因为这六卷书的重大意义。

作为师者,蓝琪敬重自己的职业,关心关注自己的学生,做到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学者,她热爱自己的专业,专注用心几十年,做到了“术业有专攻”。正如参编 《中亚史》 第二卷的赵永伦所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像蓝琪这样认真踏实的人,不管是学问方面还是做人做事方面,她都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校园文化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