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苗圃开展教学实验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13级园林班以智慧和努力装点韶华,不辜负大学四年的青春盛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解决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验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服务实践”。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用所学专业知识走近自然、拥抱自然、回馈社会。“产学研”型的团体在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已渐趋成长。
园林工作室:服务社会的“乐趣”
结合园林专业风景、建筑手绘课程学习,2015年3月园林班成立了以手绘为表现形式,以风景、建筑、人物等为表现元素的园林工作室。借助工作室,他们充分发挥智慧和想象力,设计T恤衫,在每一件T恤衫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制作拥有学院特色的水杯、团扇等小工艺品,将它们销售到市场上,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为了更好服务社会,园林班还在校内外承接了一些墙体绘画方面的工作,利用空余时间给学校办公室、教学楼绘画装饰,给周边小学做园林墙绘。经过他们双手的描绘,墙上多了一幅又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为一个个校园增添了许多的欢声笑语,留下了一个个灿烂的笑脸。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们发挥专业所长,学以致用,调动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露台:做一个“农夫”的“疯趣”
园林苗圃学是一门专业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学习与户外实践结合起来,园林班的同学们把土壤一点点运到地环学院楼顶,做了一个小型苗圃地,用于教学实验。这一方小小的实验地,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不但圆满完成了实验课程要求,还培育出了一批长势良好的花卉。在学院节日庆祝会上,他们将栽培的花卉摆成花坛的形式作为装饰,美化会场,营造氛围。同时,教师节那天,同学们还将一株株植物做成精美的盆栽赠与老师,用自己的成果表达对老师的感情,感谢老师的栽培。
在苗圃地,每一片叶子拼命张开双手拥抱着阳光,同时又守护着一朵朵娇羞的花朵。向日葵、鸡冠花、彩叶草等在这里茁壮成长,微风轻拂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地方,花草清香扑鼻而来。植物栽培需要长时间耐心与悉心地照顾,为此,他们制定了种菜制度,分小组轮流照顾和记录植物的成长,一起为植物浇水、锄草。不负众望,苗圃地在全班人的努力下,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社团:玩耍的童趣
为了将兴趣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园林班尝试打造班级社团,整个班级就是一个社团,并取名为“绿手指协会”。这个社团,做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趣事。在5月20日,他们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展了“520卖花活动”。班上同学提前两天到贵阳花卉市场了解情况,批发了许多的玫瑰花,将未经过处理的鲜花一朵朵的包装打造,出售给同学们。他们还依托班级社团,开展了画展、插画展、园林设计展等一系列的趣味活动,打造着充满爱与责任的班集体。
“地环里”小店:创业的“怡趣”
“地环里”是地环学院的一个自主服务的小店,是园林班与学院学生事务中心合作的创业型产物,更是园林班同学心中的一块宝。这里的每个角落都记载着他们青春的记忆。从曾经空荡荡的库房,到如今充满文艺气息的温馨小屋。他们放弃午休和周末的时间,筑造了一个如家般温暖的小天地。小店是他们创业的一方天地,从墙上的彩绘到售卖的手工艺品:书签、明信片、相框、插画等,全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将自己拍摄的校园风景照,制作成一张张明信片分享给身边同学,激发了创作热情,提高了创业能力,也向大家展现了师大校园的美丽一隅。辅导员杨洋老师说:“这个小店的开设不仅给同学们提供了便利,更打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里,同学们可以一边品茶、一边交流学习。”笔者看到,有不少同学在此学习,看书、聊天、服务,其乐融融,就像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
两年多的努力,班上不少同学逐渐绽放光彩,取得优异成绩:6名同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名同学获得校级三好学生,4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学生,4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7名同学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体育运动获奖7项,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13名。
班级建设需要大家的参与和配合。辅导员杨洋说,“一个班级文化的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凝聚力。很欣慰同学们能结合专业,发挥特长,取得今天的成绩。”班长张蒙蒙告诉记者,别致的专业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集体的力量让班级走向优异,一个有爱的集体,靠的是带着温度的每一个个体。
49个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园林大树根基扎实、枝繁叶茂,使他们未来的道路无限宽广。展望“产学研”,立足现有资源与能力,哪怕困难,哪怕险阻,始终追寻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