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自2010年9月成立以来,志愿者们先后去往麻江、金沙等地开展支教活动。她们是我校各学院的优秀学生,不仅成绩名列前茅,并且积极为学校同学服务,她们有的是学生会的主席,有的是社团负责人......她们如同潺潺泉水,汨汨流淌着,滋润着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幼苗,浇灌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研究生支教团曾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由成员唐婉贞带领的第六届研支团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刘晶晶带领团队在源村镇“一二九”文艺比赛里编排的节目获得了全镇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6年里,她们传承创新,不断努力,课堂教学有章有法,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教书育人成果颇丰。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属于她们的故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支教是一次选择,是一场生活体验,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为期一年的支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每一位团员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研究生支教团的团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在正式前往支教地点之前,每一位团员都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宣传技能、书写活动方案,以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等。其目的是实现支教成员的专业化,给乡村学校带去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历届团员不断探索,开发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是指支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因此,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书本知识,还能在课下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学习,培养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已经从金沙县源村镇石板小学支教回来的第六届研支团团长唐婉贞说,由于孩子们上学通常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很多孩子只能住在学校,到了冬天,大多数孩子的床上只有一条用来盖的被褥,一条薄薄的床单将生硬的床板遮住便是睡觉的地方。她依稀记得当时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自豪地对她说:“老师,你看我多聪明,这条被子我一半用来盖一半用来垫就不会觉得硬了。”这样的话语让唐婉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无法想象大多数成年人都不能忍受的艰苦环境,这些小身躯竟毫无怨言地承受着。孩子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着一切,他们有一颗成熟的心,用坚强的心灵走在泥泞的道路上。
支教团员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募集物资,如今孩子们已经有了温暖舒适的被褥。花园里的花朵散发着幽香,它们的美丽来自辛勤园丁的呵护;山里的孩子快乐地在课堂上学习,呵护他们笑容的是支教团的成员。“春蚕到死丝方尽”,老师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实践者。
爱心助力,点燃希望
爱心人士的助力,就是一束束火苗,点燃山区儿童求学的希望。唐婉贞提到,在自己支教时走访小何同学家的时候,才知道小何同学的爸爸是聋哑人,妈妈离开了家,爷爷去世了,只剩下奶奶来照顾他的爸爸、哥哥、弟弟和妹妹一家人,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揪心。于是她就和一起支教的成员与社会公益机构联系,通过新媒体和报纸展现支教地的基本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样的孩子。同时还发起了微爱助学活动,走访当地困难的学生家庭,为他们寻找资助人,以助学金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据统计,志愿者们前后共帮扶了149名学生。“目前对我们来说最难开展的是精神扶贫工作。”这是正在金沙县一所农村小学支教的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员刘晶晶最大的感触,个别孩子因为贫困、家庭影响或自卑或思想狭隘使得支教工作开展难度增大。支教地的孩子们本就有一颗好学而又聪明的心,只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机会良好的同龄人在接受着良好教育的时候,他们却只能在缺乏教学资源和家庭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用一种憧憬的眼神渴望着知识。物质贫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在失去的道路上。
支教的意义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用”,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爱”。支教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不仅能得到了新老师的关注,还收获了来自外界,来自城市,来自更高等教育思想传播者的熏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的锻炼,使得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对于支教团团员而言,每次的支教生活都让她们收获了感动与成长。
首创社联,营造乐学
2015年夏天,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石板村石板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团文化盛宴”。从前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他们,现在能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的梦想;从前只翻阅图画书籍的他们,现在能够做出栩栩如生的手工贴画;从前只知道在清明节朗诵诗歌的他们,现在通过“绿色祭祀”活动,感受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白了低碳过节的生活准则。这都是支教团的老师们首创的村级小学生社团联合会带来的改变。
村小社联是村级小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简称,是全国及贵州省内的第一个以小学生为对象发展的社团联合会,下设演讲与口才、音乐与舞蹈、英语爱好者协会等八个协会,各个协会根据自身的性质开展活动,旨在改变孩子们单一的学习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我校的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唐婉贞说发起成立这样的一个学生社团,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思维,帮助他们提升,帮助他们成长,为校园文化不丰富的孩子们带
来了一个新的天地,同学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畅游。
支教团还助力支教地石板小学荣获全县“校园文化示范学校”荣誉。“第二课堂”为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还设置了其他内容:广播站、艺术团、各科兴趣小组等。同学们们积极参与,活动成效显著,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当地小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教书育人既是奉献的过程,又是收获的过程,每一位支教志愿者都是一支蜡烛,他们用爱用心奉献着自己的光芒。对于在校的其他同学而言,虽然不能去到支教点,但大家可以通过校青联等学生组织发起的活动给支教点的孩子们送去希望。例如“微心愿”活动,写信鼓励他们或者帮助他们实现小小的心愿,虽然不能改变全部现状,但让他们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让他们不要担心读不起书,而是要更加努力读书。这是支教志愿者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