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用努力为青春正名
——记我校参加省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团队
【作者】韩欢 谭田容      【日期】2017-06-19 20:47      【点击】

为支持、激励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在大学生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于今年2月吹响号角,经过激烈角逐,共有58支队伍入围省赛。6月4日,省赛在贵州大学拉开帷幕,我校材建学院组建的队伍凭借他们的作品——建筑垃圾透水混凝土蓄水植草砖在5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科技组二等奖,并入围国赛。

精益求精,是最真的努力

这支队伍由材建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每位成员的成绩或许不是班级里最优秀的,但他们却各有一技之长,龙一飞同学擅长PPT制作和论文写作,崔凯同学擅长答辩,其余同学叶鸿宏、张晓玲、宋怀印、祝豪华、郑克梅、柯旭在实验操作方面更是一把手,他们各自将所擅长的技能投入到作品的制作中。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有助于产生不同种想法,从而有助于在决策的时候可以集思广益而产生一种比较好的方案。从理论到成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需要考验协作默契度的过程,因此他们一刻都不敢懈怠,只为把作品做到更好。

每位成员都勤勤恳恳,努力把每一个环节做好,为了这个产品,这一年多来熬夜已成为家常便饭。一次又一次的试验,这是一个作品最后成型必不可少的过程。宋怀印同学说:“在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必须要严格控制,如若没有控制好就会影响植草砖的强度和透水性,因此我们常常会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只为得到最佳的配合比”。

虽然在校赛中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但他们不甘心一年多来的辛苦付出就此付诸东流,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他们获得了一个作为替补选手去参加省赛的资格,在参赛前他们是不被看好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积极地去应对比赛,对他们来说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于他们而言,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了,这个作品承载的是他们8个人的梦想,“挑战杯”就是他们绽放梦想之花的舞台。苍松没有积雪压枝就不会有劲昂挺拔之态,他们一直坚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这个团队入围国赛,尽管这条路他们走得跌跌撞撞,但是笑颜依旧灿烂。

回想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件事情,他们也烦躁过、哭过、闹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过,一路坚持下来,过程中的失败并没有消磨他们的热情,他们却是越挫越勇,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一种极为勤恳的态度,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将作品完美呈现。

团结一致,是最好的默契

叔本华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在这个团队里,因为年级、专业的不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分歧。但在产生分歧的时候,他们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思考每个人提出的意见,再把其中好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好的想法。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之间经过不断地磨合,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做实验时的相互分工,答辩时的相互配合,这些环节都不必言说,一个眼神的交流就能知道彼此的想法,这种默契也为这支队伍创造了更高的效益。团结的力量让他们的梦想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队长崔凯说:“一个好的创新发明,一定要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应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为大多数人获取利益。我们这个作品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以水泥为胶凝材料制作蓄水植草砖,这是我们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它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问题,也倡导了环保的理念。”一个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去制作的产品,必定是成功的。

他们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走到了一起,又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一路上的相互鼓励,携手前行,都是值得他们珍惜的美好时光。

青春无悔,是最后的胜利

所有辛勤劳动的汗水都在评委宣布比赛结果那一刻化为泪水,他们喜极而泣,日以继夜的重复实验,不断修改完善的论文以及PPT都在那一刻收到了完美的答复。但他们很快把这份喜悦放在心底,因为他们还有更高更远的目标——国赛。

不骄不躁,将喜悦转化为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赛中,这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对于省赛取得的成绩,队长崔凯说感谢学院和指导老师杨华山的支持,他们将继续本着环保和贴近民众生活的理念,在技术以及外观方面去改进他们的作品,其论文以及答辩的方式也会反复琢磨,精益求精,力求以最好的方式将作品和作品理念清晰地展现给大家。

成功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业精于勤”的道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应对比赛时的有条不紊,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实践为青春添彩,用信念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每个人的青春都似花蕾,等待绽放的时日里是那样孤独,最后现时的美丽却是惊人的。力争上游的他们,是美好青春最好的代言者。

【责任编辑】校园文化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