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阳学院承办的贵州省首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落下帷幕。大赛吸引了包括我校在内的贵州省11所本科院校,参赛队伍154支,参赛师生 600 多名。我校创新创业学院15 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比赛,并一举斩获了优秀组织奖,启创探索奖 5 项,各类赛事(机器人舞蹈赛,全地形机器人,武术擂台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
工匠精神出成绩
由杨向友、周仕友两位老师带队,物电学院学生罗爱、黎粒和史家安三名同学组成的队伍在机器人舞蹈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队员史家安说,机器人舞蹈的设计构想是从电影 《变形金刚》中来的。为了此次比赛,队员们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准备,在学校购买了设备以后,队员们仔细研究了机器人设备介绍、软件编程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组装与调试知识。队员们还自己动手制作了除单片机和舵机等设备除外的机器人材料。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机器人大赛,队员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全凭摸索和研究。比赛开始前一个月,队员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更改完善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拼接及改造,一遍一遍的调试程序,最后再进行整体运行模拟调试;队员们还上网观看机器人操作视频,并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类似比赛的基本情况,借鉴前辈的经验,争取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比赛。万事俱备,队员们整装待发,在决赛中,机器人的舞蹈动作全部按照预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机器人完成了所有的舞蹈动作伴随着音乐鞠躬时,我们特别激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史家安回忆道。
由黎安庆等同学组成的队伍在全地形机器人在经历了选拔赛的“滑铁卢”之后,精心揣摩与调试,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由熊津等同学组成的队伍分别参加了全地形机器人和武术擂台赛两项比赛,在全地形机器人比赛中因为传感器的距离与擂台的距离设定出了问题,在淘汰赛中惨遭淘汰,但他们在武术擂台赛中重振旗鼓,在比赛开始前做了仔细的检查,最后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队长熊津在赛后总结道:“我们借鉴学习了很多地方,比如别人的设计方法,舵机的使用,使用的电机类型,结构的布置,尤其是传感器的布局,我们的传感器使用得太单一,只用了一种红外线传感器,致使于无法面对突发状况,这也是我们淘汰赛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他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这类比赛,弥补这一次的遗憾,不断地挑战自我,追逐梦想。
与时俱进谱新篇
当下,我国提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我国工科人才还处于结构性过剩与短存并缺,传统工科教育落后于国家发展需求的现状中,贵州省举办的首届机器人大赛,激发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自动化智能化电子机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此次机器人大赛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作为引领科技潮流的中心力量,参加机器人大赛是我们了解科技的一个基本手段,是我们创新创造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应抓住机遇,身体力行,争做科技创新事业弄潮儿,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