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 院 师 生 参 加 ﹃ 神 雾 杯 ﹄ 全 国 大 学 生 节 能 减 排 竞 赛■ 学 院 师 生 积 极 参 与 学 校 活 动
在改革中找准定位
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是顺应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由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办学声誉的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原贵州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冶金学校)于2004年并入贵州师范大学后重新组建而成的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5个本科专业,招收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和土木水利类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 1639 人。学院同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贵州有限公司、贵州省混凝土行业协会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协会联合开展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鼓励学生“双证”毕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 1 人、教授 10 人、副教授 24人、博士20人、硕士43人,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4%,其中包含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建造师9人、公安部高级爆破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5人。学院积极抓住贵州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工业强省、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鼓励教师积极融入贵州省土木建筑、材料、冶金行业中,发挥专业特长,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促进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立院之本,以科研为强院之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发展思路。
在改革中谋求发展
1.围绕学生抓服务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思想引领、学风建设、管理服务、就业创业四大工作为核心,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扎实工作,围绕学生抓服务,做到全心全意服务全院学生。学院深入开展各项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四个平台。一是举办学生“科技活动月”,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二是举办学生“文化活动月”,为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提升平台;三是举办系列就业创业讲座,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四是开展大学生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金相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贵州省金奖、“互联网+”贵州省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贵州省银奖等称号。
2.围绕服务抓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对学生最好的服务。学院秉承“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坚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结合学校相关文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文件32项,教学研究氛围日渐浓厚,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日趋规范,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工程管理”专业结合自身交叉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一套施工图、一系列软件、一次创新创业实践”的“三一”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向惠及全体专业学生的大众教育转型。近年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级教改项目9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获省级教学精品课程建设2门;2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组三等奖,1名教师荣获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组二等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6项,省级31项,立项经费达76.8万元;获批校级大学生科创项目49项,立项经费达13.55万元;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 33 项,省级奖项 26 项,校级奖项 76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为本科生保研、考研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围绕教学抓科研
我国著名教育家钱伟长院士指出:“教育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校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服务教学。为此,学院制定了鼓励教师申报纵横向科研项目与平台、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等奖励措施。截止目前,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1项和包含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专项、贵州省国际合作项目、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贵州省教育厅“125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省级、厅级项目 92项,并分别于2012年6月、2012年12月申报成功贵州省铝电解炭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累计科研经费达到215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50余篇,SCI、EI收录76篇);获批专利共38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6名;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各1项。
为使科研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努力做到效益最大化,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同省内外企业合作。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实践熟悉生产前沿动态,获取科研灵感;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教师自身的社会价值。学院近年来每年承接贵州省混凝土实验员操作培训3-4期,每期培训约200人,学院相关教师直接参与培训;学院利用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优势,在汽车轻量化、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成果转化4项,创造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利用在铝用炭素材料方面的优势,在粉焦造球煅烧、炭阳极配方设计等领域实现成果转化3项,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利用贵州氧化铝、铝土矿资源优势,开发仿生结构多孔陶瓷、功能滤材,用作水族养殖培菌,年产值300余万元;利用在金属热表处理方面的优势,在航空标准件热处理、钛合金表面强化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研制的抽芯铆钉局部退火成套设备已在企业得到应用,创造经济效益273万元;利用在混凝土材料方面的优势,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贵州黄家寨水电站工程,使高掺MgO混凝土率先在该工程的混凝土挡水坝中实现生产性应用,达到了简化坝体混凝土温控措施的目的,工程提前90天发电,创造经济效益275.27万元,目前正在高度超过100m、混凝土体积达45×104m3的大河拱坝中推广。
4.围绕科研抓团队
人才是学院建设的基础工程,团队建设是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学院积极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聘请了方坤河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于杰教授(贵州省科技厅原厅长)、何力教授(贵州省科学院原院长、省管专家)、东北大学沈峰满教授、贵州大学李军旗教授、梁益龙教授、陈肖虎教授和贵州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袁远刚高级工程师、贵州皓天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泳、贵州新中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陈学茂博士、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喜华高级工程师为我院客座教授,从校外引进了11名博士和支持院内教师赴外校脱产或半脱产攻读博士并获得学位9名,教师博士化率从建院初期为零提高到目前的27%。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70%均为中青年博士主持,博士已成为学院发展的生力军。同时,学院通过整合客座教授和院内教师的专长,形成了高分子材料、混凝土材料、碳素材料、绿色新能源材料等科研团队,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和对外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2018年10月,由龚维教授领衔的贵州省功能高分子科技人才创新团队通过验收。
5.围绕团队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学院依托团队和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创造特色,以特色促发展。学院自成立以来,年年创造新业绩,事业蒸蒸日上。2007年,学院“材料与冶金专业实验室”和“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通过省级评估合格,使实验室管理步入规范化;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来院访问,实现学院同国外大学直接交流零的突破;2009年,学院陈昌礼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化环境对轻烧氧化镁膨胀效应的影响研究”和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活性二氧化硅微粉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获批,使学院科学研究步入国家队;2010年,学院获准依托学校“分析化学”硕士点招收学术型研究生,从此步入研究生培养行列;2011年,学院荣获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集体;2012年,学院刘卫教授领衔的“贵州省铝电解炭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省教育厅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实现学院省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2013年,学院“冶金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李维维副教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主讲的 《土木工程材料》 荣获二等奖,实现学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教师荣获全国性讲课比赛奖励零的突破;2014年,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现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零的突破;2015年,全国试点培养职业教育硕士,学院获准培养土木水利类职业教育硕士;201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校级重点学科,实现学院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2018年,学院与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建材研发中心”、与皓天评估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研究院”分别于6月和12月成立,开启学院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平台的先河。
在改革中深化认识
统一认识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抓好党建是统一认识的坚强保障。面对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学院党委坚持“立足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提高站位、深化认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始终秉承以党风带院风的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工作内化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不断促进学院优良教风、学风、院风的形成,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院风。近年来,学院党委和材料系教工党支部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属高等学校“五好”基层党组织,双带头人、材料教工支部书记黎阳博士、青年教师陈璐先后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龚维教授荣获省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辅导员杨波荣获贵州省优秀驻村干部,冉坤荣获学校“十佳辅导员”等称号,学院还被评为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成效显著。学院涌现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救火英雄吕建同学、全国优秀春晖使者李学章同学、赴缅甸义务支教的青年志愿者陈敬旺同学、贫困生自强不息标兵余海同学等;学院团学组织先后荣获贵州省“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组织、“学宪法、讲宪法”大学生辩论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一院一特色、一周一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奖、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辩论赛总决赛一等奖、学校“安踏杯”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十九大征文”二等奖、“安全征文”比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仍需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继续拼搏奋进、砥砺前行,构建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专业知识体系,大力推进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力争把学院建成办学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综合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工科学院,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贵州师范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