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磨剑:聚焦喀斯特,科研结硕果
实验室内,显微镜下的猪小肠上皮细胞正静静生长,汤小朋教授俯身凝视,目光专注得仿佛能捕捉到细胞代谢的每一丝动态。这位已连续两年跻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的学者,依旧以极致的严谨态度扎根实验一线,手中的研究从未停歇。谈及这份国际认可,他语气谦和却坚定:“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更属于我们深耕的这片喀斯特土地。”而此次入选,正是国际学术界对他多年深耕动物营养与喀斯特生态养殖领域的高度肯定。
细数科研履历,汤小朋的成果格外亮眼: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科研课题各 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19篇收录于中国科学院二区及以上期刊;参编专著 1部,斩获 5项授权专利;同时还肩负着Animal Nutrition、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与《动物营养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审稿重任。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镌刻着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深耕。

“我们团队始终锚定喀斯特地区动物营养研究这一核心方向,已在此领域深耕 10余年,开展了系统性探索。”在汤小朋的介绍里,记者看到了藏着团队多年的坚守。其中,202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更是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单篇引用量突破了200次,在动物营养研究领域掀起了关于喀斯特特色饲用植物应用的研究热潮。这篇论文不仅系统揭示了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更清晰勾勒出其在生态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为后续研究者筑牢了探索根基。
如今,汤小朋团队正全力推进畜牧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他们计划联合地方政府推广“喀斯特生态养殖+特色牧草种植”模式,既要深入剖析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也要追踪新污染物在“土壤-饲草-动物”系统中的迁移路径与转化规律,从微观到宏观,层层解锁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研究思路,为传统动物营养研究打开了跨学科创新的窗口。
科研路上从无坦途,实验卡壳、论文拒稿、项目申报遇挫,这些科研人常遇的“瓶颈”,汤小朋早已学会以平常心接纳,更懂得在困境中寻找转机。“这些年来,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稳了——困难不是拦路虎,而是帮我们校准方向的指南针。”他笑着回忆起博士阶段的一次考验:当时非洲猪瘟突然来袭,合作养殖场紧急封闭,原定的动物实验被迫停滞。“眼看研究要‘断档’,我们立刻调整方案,转攻细胞层面的机理探索,待疫情缓解后再补做动物验证实验。”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科研设计里,‘备用方案’从来不是备选,而是保障研究延续性的关键。”
春风化雨:严爱相济,育科研新人
在人才培养上,汤小朋摸索出一套“严在学术、暖在人心”的特色模式——既注重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也坚持“宽松引导、自主探索”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渐成长。

“从文献解读时的逐句剖析,到实验操作时的亲手演示,再到实地调研时的细致指导,汤老师一步步带我走进‘畜牧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世界。”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自然地理学专业2025级研究生谢友圆的回忆里满是感激。她至今记得,有一次因数据分析方法不规范、操作流程有疏漏,被汤小朋要求全部返工,“当时心里满是委屈与不解,可如今回头看,那段反复打磨的日子,恰恰是我科研素养突飞猛进的关键期。”更让她受益的,是汤小朋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汤老师围绕喀斯特动物营养方向长期深耕的坚持,让我戒掉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他总说‘数据必须站得住脚,结论要经得住反复推敲’,这份严谨也让我学会沉下心,聚焦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学术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却暖意融融。“每当我科研压力大时,汤老师会耐心疏导我的焦虑;临近毕业面临选择时,他又会结合我的兴趣给出建议,全力支持我的决定。”谢友圆笑着说,汤小朋让她明白:“好老师不仅要有学术高度,更要有人文温度。”
扎根未来:耕耘不辍,献力喀斯特
谈及未来,汤小朋的语气里满是务实与专注:“目前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是探索放牧活动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性质及微生物季节性动态的影响。科研急不得,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得再牢些,把研究方向走得再实些。”
对于自己的科研征程,他充满信心:“我会继续扎根这片喀斯特土地,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沃土上耕耘不辍。”而这份坚守的背后,是更长远的期许——“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研究,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贡献贵师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