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跻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的科研工作者,背后藏着怎样的治学坚守与育人智慧?带着这份好奇,记者走进了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办公室,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青年学者,正是王仁海副教授。

山无绝顶人为峰 宙有幽维智探巅
王仁海致力于确定性与随机偏微分方程及动力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近五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Math. Ann.、Int. Math Res. Notice、Math. Mod.Meth.Appl.Sci.、SIAMJ.Math.Anal.与《中国科学数学》等刊物。今年,王仁海是连续第三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谈及荣誉背后的感悟,他语气沉静却坚定:“科研之路如攀山,要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峰,而支撑我们前行的,正是那份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
溯回从之道阻长 上下求索素怀恒
无穷维动力系统和随机偏微分方程是数学领域中难度较高的方向。回望科研征程,王仁海坦言,该领域的研究需要结合动力系统、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随机分析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该领域的研究是当前数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选择研究这个领域,是因为能让我深入触碰多个数学分支的根基与方法,这份探索的乐趣,令我甘之如饴。”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学术的赤诚。
科研路上,“冷板凳”是常态——那是远离聚光灯的沉静,是需倾注大量心血方能出成果的坚守。王仁海深知,理论研究常需与“冷板凳”为伴,数学基础研究尤其要坐得住、坐得稳、坐得实,“这是科研人成长路上绕不开的必修课”。
面对论文投稿遇阻等困境,他总结出两套“破局之道”:一在“磨”——对论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在持续优化中补短板、提质量,待成果足够成熟 再投 稿,不急 于求 成;二 在“融”——他常叮嘱学生,个体思维总有局限,开放的学术交流才是打破思维壁垒的“金钥匙”,往往能碰撞出意料之外的思想火花,唯有在协作交流中汲取智慧、凝聚合力,方能走得更远。
而“坐冷板凳”绝非一味苦熬,王仁海格外注重劳逸结合:“科研灵感从不是通宵达旦苦钻的专属,反而常常藏在生活的细碎日常中。”科研之外,他以打球等体育锻炼放松身心,在张弛有度中保持最佳状态,为长期研究积蓄源源不断的能量。
桐花新绽胜旧芳 孜孜为国育栋梁
王仁海的育人智慧,既藏在严谨的课堂教学里,也融在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关怀中,勾勒出“学术从严”与“人文暖心”的双轨育人图景。
课堂上,他系统性打磨学生的数学功底与科研素养:本科教学中,他格外强调“动手与思考并重”,常说“数学学习要亲手推导才见真谛,不自己走一遍,永远隔着一层纱,摸不透核心”;研究生培养中,他则聚焦独立思考、严谨写作与勇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学术成长的“脚手架”。

指导论文时,王仁海更是精益求精到极致:大到整篇文章的行文框架,小到一个词句的锤炼、一个符号的规范,都要逐一审阅批注,还会细致拆解背后的学术逻辑与写作准则。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焦亭瑾告诉记者,自己第一篇论文的引言内容,先后经王老师五六次审阅,每次他都能精准点出问题:有时是语句欠缺学术严谨性,有时是参考文献与主题关联薄弱,有时是段落逻辑衔接生硬。焦亭瑾按老师建议反复重写,摘要也随内容深化而不断优化。“过程虽充满挑战,但正是在王老师的耐心打磨中,我才真正读懂‘学术写作’不只是简单陈述研究结果,更是构建一个层层递进、论据扎实的论述体系。”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明白严谨的学术态度必须贯穿从引言立论到核心证明的全过程,确保文章每一处都经得起推敲。
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让严谨治学的理念深植于心。此外,王仁海还不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跟进团队进展,会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搭建出国留学、深造读博的成长桥梁,助力他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学生眼中,王仁海是职业规划的“点灯人”与心理压力的“疏导者”:在毕业选择的关键节点,他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兴趣、困惑与理想,结合自身阅历与领域,给出针对性建议,鼓励有志者深耕学术;当学生陷入科研瓶颈或焦虑时,他又化身温暖的倾听者,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数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德新记得:“当我思路卡壳时,王老师总是建议我‘先把问题放一放,回头再看,或许就有新突破’;焦虑时,他会安慰我‘不用慌,我们一起讨论、一起面对’,还会针对我的研究内容推荐相关文献,让我的研究少走弯路。”
王仁海也常跟学生坦诚分享自己科研路上的挫折与破局经历:“科研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得有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而‘想他人所未想’,正是科研最动人的魅力。”这份真诚的鼓励,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抗压能力,更筑牢了他们深耕科研的信心。
风物长宜放眼量 扎根黔地再启航
谈及选择扎根贵州师范大学的缘由,王仁海坦言有三点核心考量:“其一,校领导与数学科学学院领导对人才、尤其对青年教师的重视——那份诚挚与热忱,令让我动容;其二,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构建起‘本-硕-博-博士后’贯通培养体系,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其三,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的心愿,从未改变。”
这份契合与热忱,让王仁海在贵州师范大学的平台上深深扎根:他带领团队潜心探索,为学校数学学科的内涵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基于过往的研究积累,他对未来科研方向有着清晰规划:一方面继续深耕无穷维动力系统领域,另一方面拓展随机偏微分方程的动力学及遍历性研究。“无穷维随机动力系统与随机偏微分方程极具研究前景,相信会有更多青年学者投身这片领域,我也会一直扎根这里,为贵师大数学学科发展倾尽心力,也为家乡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他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