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造舟为梁,逐梦芯海!
【作者】宣传部      【日期】2025-06-19 16:08      【点击】

2023年6月,贵州师范大学从零起步,成立“集成电路研究院”;2023年10月,贵师大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 2023 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成果奖一等奖;2024年10月,贵师大牵头发起成立贵州省集成电路学会……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毕津顺教授带着“造芯报国”的理想“加盟”贵州师范大学,成为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短短两年内,他搭建科研平台、汇聚顶尖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在西部大地书写了一段“芯”火燎原的创新故事。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在作报告


筑平台 打造黔中“芯”引擎

“没有一流的平台,就难聚一流的人才。”毕津顺深谙此道。入职贵州师范大学后,毕津顺主导筹建了省内首个高校集成电路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院预计投资总额1.5亿元,目前获校方首期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成涵盖芯片设计、半导体器件测试等全链条的产学研实验平台。作为省内高校首个以集成电路学科布局为主的科研平台,将围绕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传感器制造、芯片加工设计等开展技术攻关,着眼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具有贵州省特色的微电子器件与智能集成电路的创新。

2024年,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联合企业共建“贵州省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实验室”,瞄准0到1的原始创新,为做大做强贵州电子信息产业装上“硬核引擎”。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在与学生交流


引人才 激活创新“生态圈”

平台是燎原的东风,人才是创新的火种。2024年9月,一份贵师大集成电路研究院招贤纳士公告面向海内外发布,高层次领军人才年薪百万;公告还特设“伯乐推荐奖”,凡成功引进一名优秀人才,研究院直接将给予推荐人相应奖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团队就更不容易了。”在培养专业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上,毕津顺不遗余力。通过“平台引才”“以才引才”双轮驱动,毕津顺快速组建起一支10余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包含3名高层次引进人才和多名本土青年骨干。他介绍说,目前集成电路研究院有在校研究生30多人。未来5年内,将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科研教师,提升培育学生水平,争取将教师队伍扩充到30人、在校研究生突破100人。“人才来了就要真正发挥作用,解决真问题、产生真效益。”毕津顺说,我们虽立足在贵州,但是着眼于全国乃至国际的产业发展和学术前沿。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闯芯路 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全链条

“人才与平台相辅相成,创新与产业同频共振。”在发展集成电路方面,毕津顺正努力推动“政产学研用金”的全链条相结合,形成一条龙的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产业链体系;依托研究院攻关前沿技术,同时拓展与省内外甚至国际顶尖团队的合作,助力贵州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

在毕津顺的带领下,团队聚焦高可靠智能芯片、抗辐射加固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仅一年便实现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存储器芯片技术”斩获2023年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成果奖一等奖。这也是贵州师范大学首次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奖励,标志着贵州省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年10月,贵师大集成电路研究院牵头发起成立贵州省集成电路学会,整合全省高校、院所和企业等23家单位,作为全国第3家省级集成电路学会,积极推动贵州省集成电路领域全链条的产业发展,推动贵州从“跟跑”向“并跑”跃升。

依托集成电路产学研实验平台,毕津顺教授牵头,与贵州芯际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公司签署价值300余万元的技术服务合同,与振华风光、永光等贵州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学术苗子”向“产业尖兵”转型。

2025年3月,毕津顺应邀担任国际权威期刊《IEEE 器件与材料可靠性汇刊》副主编,成为贵州首位担任IEEE期刊副主编的学者,扩大贵州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表明毕津顺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让贵州“芯声音”,首次登上国际权威舞台。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姚作舟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