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彭晓虹:“舞”动创新继前志 “蹈”厉奋发育新才
【作者】本报记者 昌悦悦 严安娜 向博      【日期】2025-03-30 15:18      【点击】

彭晓虹,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获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热衷于民族舞蹈教学创新研究。她以民族舞蹈为媒介,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大型文艺活动舞蹈编导。



人物名片:彭晓虹,女,中国共产党党员,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获得者。编创舞蹈作品《描翎》《铃脉》、指导实践类项目《“音”领狮心——音乐艺术激发中国留守儿童爱商成长引路人》获省级奖项 3 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 1 项,多次担任国家级、省部级大型文艺活动舞蹈编导。

“教创赛”云集了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参赛课程中绝大多数课程早已获批省级一流甚至国家级一流课程,而彭晓虹团队起步较晚,但他们勇立潮头,持续创新,扎根贵州本土文化教学创新研究,全身心投入《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打磨中。

在最初筹备录课时,团队遇到了场景设置、服装的设计与搭配、音乐选择等种种难题,但他们没有知难而退,通过采风,不断钻研课程调研与开发,最终完成了首个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知识图谱。“我们从2015年就着手探索如何在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高校中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一条与专业艺术类高校不一样的舞蹈课程之路。”彭晓虹介绍道,《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自 2002 年起开设,于2011年正式获批为舞蹈学专业课,如今又登上了“教创赛”的舞台,经历了“积累、创新、推广”三个阶段,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数字化创新,从单一舞蹈教学到综合美育的两次转变,教学团队也从最初的单人作战壮大为现在的双师型青年教学团队。彭晓虹感叹道:“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工作处及指导专家们的倾力相助,团队前辈的‘传帮带’是我奋斗的能量源泉,也很感谢‘教创赛’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魅力。”

民族舞蹈课程是教育体系中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一环,改革教学中的方法、模式、评价等几大元素需要教师紧扣方向、持续发力。为此,彭晓虹通过分析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模式方面,侧重激发学生的全面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打造出了“多感官协同+多空间交互”的多模态教学。她以地方民族文化为视角,帮助学生综合掌握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的历史文化、舞蹈动作、编排设计等,实现了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模仿式表演的认识和能力突破,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文化、情感、身体、道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教材建设方面,《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课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彭晓虹通过深入村寨采风调研,依托全媒体智能实验室,借助 AI 知识图谱,创新性地开发出了既保留民族原生性,又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组合,并且衍生出原创舞蹈作品。

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彭晓虹所教授的舞蹈学专业有三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她热切地说:“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我们不仅要深耕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认真学习各类文件精神,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与国家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彭晓虹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教化着每一位学生,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活力,她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勇于探索,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此外,她还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打开少数民族舞蹈的新世界,她会细致入微地讲解每一个动作的发力方式,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舞蹈精髓,引导学生表达出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对于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 2022 级学生吴西芷嘉而言,彭晓虹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指引她人生航向的灯塔:“彭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让我们学会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完整的舞段,还注重提高我们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彭晓虹在教学上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也成为了同行中的榜样。音乐学院副教授袁敏对她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彭老师在国赛上的表现非常惊艳,此前她是我的团队成员,这次则是主讲教师,两次都展现出了她业精于勤、求实创新、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每一位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学习。”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三年前,彭晓虹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踏入了教师这一职业殿堂。如今,她以自身的真挚与热爱以及前辈的薪火相传,让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首次绽放于全国教学比赛的平台。未来,彭晓虹将持续创新,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民族舞蹈教学之路,让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一审(校):郑兴鹏;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