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青春如歌正悠扬——记《国宝的呼唤》舞台剧暨“亲爱的你,青春正绽放”文艺展演
【作者】本报记者 文/李嘉倩 陆顺丽 程祥彤 李亚希 图/周洲      【日期】2024-11-15 09:53      【点击】

贵师大举办的文艺展演中,舞台剧《国宝的呼唤》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责任,以拟人化的方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激发了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该剧以四幕剧情展现了流失文物回归的渴望和期待。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由贵州师范大学传文辅导员工作室、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办, 2023 级播音与主持艺术班、传媒学院团委青分会承办的《国宝的呼唤》舞台剧暨“亲爱的你,青春正绽放”文艺展演(以下简称“文艺展演”)在学校一食堂门口举行。本次文艺展演旨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利用新兴媒介工具讲好中国故事,承担社会责任,传播青春正能量,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学子不断提升爱国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文艺展演伊始,轻快的旋律快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演员们用歌声同观众分享他们在贵师大校园中遇到的《像你这样的朋友》;一声声深情朗诵淌过时间长河, 为祖国送去一段跨越时空的告白,一同感受贵师大学子对祖国的深沉爱意,许下《相约百年》的承诺;身处异乡的文物们从沉睡中醒来,期盼着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细细聆听《国宝的呼唤》。

舞台剧《国宝的呼唤》是此次文艺展演中备受关注的节目,其创作灵感源自在网络中掀起热议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它以一盏玉壶的寻乡之旅展开,深刻触动亿万国人的“家国永安”情怀。此次文艺展演的舞台剧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作。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开会,结合历史资料对原剧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创新:在原剧玉壶寻乡之旅的基础上, 增加了更多的文物故事和情感表达,使剧本更加丰富和立体。来自传媒学院的剧目演员朱航宇向记者分享道:“从编写到打磨再到呈现,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用心揣摩剧本内容,不断改进表演效果,最终将这个剧目完美呈现出来了。”在采访中,剧目指导老师王凡秋岑也对参与创作及出演的同学们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为了让剧目成功上演,同学们不仅广泛搜集各类资料,细心雕琢剧本内容, 尽心尽力排练,倾注了极大的努力。这种用艺术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法也是教学成果的多维度展现。”她还表示,舞台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民族文化风采,能够加深大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铸就文化自信基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强烈的视觉体验也有利于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认知与文化修养。

《国宝的呼唤》精心构建了四幕剧情。首幕以新闻播报开篇,着重介绍了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取得的成果,并穿插了蔡铭超竞拍圆明园兽首的故事,不仅引发了观众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广泛关注, 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渴望。

第二幕,场景切换至博物馆内部,文物们在夜深人静时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狂欢”。它们通过跳舞、倾诉心声等方式, 尽情释放着内心情感。从最初的欢快,到陷入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文物情绪的转变真实而细腻,反映了它们内心的复杂情感。此时,玉壶的出现犹如一道曙光,带来了回家的希望,也引发了文物们关于是否应该回归的热烈讨论。

第三幕,通过舞蹈演员与文物的呼应, 以及英法联军代表的内心独白,生动再现了圆明园被掠夺的过往。这一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痛,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流失文物命运的关注。

第四幕,以玉壶带来的家信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文物们继续传递着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历史的缅怀。最后,演员们齐声呼喊“山河无恙,家 国永安”,将全剧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一 呼喊不仅寄托了人们对流失文物早日回归 的殷切期待,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国宝的呼 唤》的最好认可。历史与政治学院2023 级学生朱洁激动地告诉记者:“灵动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声情并茂的朗诵及振奋人心的舞台剧,我被演员们所感染,同时,正如剧中讲到的,我也希望每个国宝都能堂堂正正、风风光光地回家。”

《国宝的呼唤》通过对文物拟人化的处理,让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在谈及这部舞台剧意义时,参演演员、传媒学院2023 级学生吴豪说:“我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部剧理解文物回归的意义,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青春如歌,正悠扬高唱。传媒学院团委书记陈皓说:“国宝是一种寄托,寄托了国人的历史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代大学生们应当具有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让我们携手并进,以青春之名,以文化之魂,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一审(校):郑兴鹏;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