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文风采 > 正文
刘奇龙:以热忱之心回馈教育
【作者】本报记者 程祥彤 蔡美婷 李亚希      【日期】2024-10-30 10:39      【点击】

刘奇龙是一位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他通过教学创新和校研融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他参加了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他注重教学创新,运用绘图软件等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概念可视化,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致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摘要中需要包含关键信息点,如工作单位、职称、教学方法等。同时,要尽量保持句子的流畅自然,避免过于生硬。



人物名片:刘奇龙,男,中国共产党党员,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主授《高等代数》《矩阵计算》《数值最优化》等课程。其负责的《高等代数》课程于2024年被认定为贵州省“金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贵州省普通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1项。曾获贵州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三等奖。

据刘奇龙回忆,从接到“青教赛”通知到国赛结束,历时284天,在这期间,他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筹备比赛。时间的紧迫,给他带来很大压力,由于需要同时进行比赛准备和备赛练课,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常常让他感到精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表,利用周末进行资料整理,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不仅顺利完成了备赛任务,还在教育教学上有了新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和工作提供了新的想法和策略。”

在备赛过程中,刘奇龙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衔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挑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找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不断调整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此,刘奇龙表示:“一支优秀的指导团队是我获奖的关键。感谢我校的项昭教授、石红教授、李俊杨教授、许亮教授、冷江山教授和袁敏副教授为我提供的全方位的指导。他们在教学设计、节段课件、授课过程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帮助,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在刘奇龙看来,数学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仅仅是传授抽象的数学符号。他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连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结合,用具体的、可视的例子来展现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些年来,他致力将“教学创新、校研融合、为人师表”的理念贯穿教学,实现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刘奇龙认为,教学创新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科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尝试运用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绘图软件等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概念可视化,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便于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奇龙的创新性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有趣,学生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对此,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数学专业2023 级硕士研究生梁坤表示:

“刘老师的教学风格独特、有趣且高效,他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动画、绘图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在课堂上,老师还会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的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高等代数。”

在教学创新的同时,刘奇龙也积极把握学科发展,将科研与教学结合,把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之中,以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刘老师会经常在课堂上简要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推荐一些相关的前沿文章鼓励我们阅读,让我们了解数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数学专业 2023 级硕士研究生安丽园对此深有感触。

当在谈到此次“青教赛”的获奖感受时,刘奇龙说:“这次竞赛让我学习到许多教育知识,进一步意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反思和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刘奇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待教学要一丝不苟。经过此次“青教赛”后,刘奇龙从教学技术的创新、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以及自我教学水平的进步等方面为自己未来的教学设定了新目标,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以热忱之心回馈教育”的决心。

【责任编辑】一审(校):郑兴鹏;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