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杰出校友吴如嵩少将回母校讲述自己学术之路
【作者】本网记者 文/李永昌 吴星煜 图/郑宇潇        【日期】2011-11-19 19:44      【点击】

11月19日上午,专程回母校参加70周年校庆的58级中文系校友、中国军事科学院少将、博士生导师吴如嵩学长,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多功能厅为母校校友、师生作题为“从照壁山到西山——回望我的学术之路”专题学术报告,讲述自己的赤子之情,并对母校的哺育之恩表示感谢。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蔡永生主持。校友代表、广大师生300余人聆听了报告。

 

 

 

阔别50年后重回母校,看到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吴如嵩学长倍感激动,站在讲堂上,他首先对已故的张玉麟、李独清、王佩芬和健在的岳起浪、杜乃康、刘光亚等教授表示深切怀念和衷心感谢;向长期耕耘在基础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毕生心血的师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学校是母亲,永远不要把她忘记,我不会忘记我的母校贵州师大,我的知识之花是在贵州师大的照壁山下萌芽的。

 

 

吴如嵩学长说,我在母校读书那个时代,不仅政治上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还受吃不饱,穿不暖等窘迫生活条件的制约,但我们没有消沉,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致力于学业,也正是因为那段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为我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2年我离开照壁山,分配入伍,1963年从海军调任到北京西山军事科学学院,从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中国军事史的研究。

在对《孙子兵法》讲解中,吴如嵩学长说,如果中国古代兵法是一座高山,那么《孙子兵法》就是这高山之巅。前人云“会通之时人已老”,对于我们,虽然已老,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仍未能实现“会通”,未能登上它的山巅。现在有种说法: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和,商道酬信。学道呢?我以为学道酬悟。悟就是解悟,就是会通,也就是古人“读书破万卷”的“破”,“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他指出,兵法之事,人妙易而入神难,西方文化崇尚奇妙,精确制导,百发百中;而中国文化崇尚神奇,追求一种境界,诸如“止战无与战”、“冲动无战略”、“四两拨千斤”等,西方人不易懂,就像他们不了解中国画的风中之竹、水中之鱼,中医的“司外揣内”,辩证施治一样。

在学术研究上,吴如嵩学长指出,我们要如英国培根所说的“进入学问的世界必须像赤子一样”,做到心无私念、杂念和欲望,不要为了某些利益就去敷衍或践踏学术研究。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还要专深。从经验讲,学术上打一眼深井,不仅旱涝保收,而且可以逐渐扩大。学问都是相通的,井打得深了,可以举一反三。他说,我的“井”似乎就是《孙子兵法》,或者大一点古典兵法,更大一点中国古代军事史。我一直相信“一经通,百经毕”这一古训,更崇尚由博返约、厚积薄发的治学之道。

最后,吴如嵩学长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故事激励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刚进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并不起多大的作用,但随着对工作的熟悉后,学校学到的知识就会迅速发酵并起作用。他希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要抓住人生的机遇,人生的机遇就像战机一样稍纵即逝,把握不住就会让自己走入另一个极端。

吴如嵩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1940年8月出生,贵州铜仁市人。1962年7月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同年10月入伍。1963年从海军调到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现为战略研究部)。1973年6月入党,自1985年起,先后任三室副师职研究员、室副主任、室主任。1988年以来担任军事科学院专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军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军事科学院首届科研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全军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共十四大代表。从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40年来,出版专著10余部,参与主持编的《中国军事通史》获国家图书提名奖,主编的《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孙子兵法辞典》获全军图书一等奖,《孙子兵法新论》获军事科学院研究生教材成果奖等。

 

【责任编辑】杨国娥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