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忠发教授团队在地球科学领域一区TOP期刊 Journal of Hydrology (IF=5.9) 在线发表题为“Anthropogenic exogenous nitric and sulfuric acids in karst plateau reservoirs and their impact on carbon sinks”的研究论文。

碳酸盐岩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岩溶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碳汇意义。然而,在外源酸(硝酸、硫酸)的参与下,碳酸盐岩溶蚀可能是大气中CO2的源。因此,研究外源酸对岩溶碳汇的影响对于准确评估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地区平寨水库为对象,通过分析水化学特征和多元稳定同位素,研究硝酸和硫酸对岩溶碳汇的影响。

研究区域位置及特征
结果显示,Ca2+、Mg2+和HCO3-浓度表明平寨水库水化学类型受碳酸盐岩溶蚀的控制。[Ca2++Mg2+]/ [HCO3-+NO3-+SO42-]的比值约为1,并且[Ca2++Mg2+]/ [HCO3-]的当量比值和δ13CDIC值均分布在碳酸溶蚀碳酸盐岩和硝酸、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之间,表明平寨水库碳酸、硝酸和硫酸共同参与了碳酸盐岩溶蚀。NO3-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化肥中NH4+硝化、土壤有机氮、肥料中的NO3-以及生活废水和牲畜粪便。SO42-主要来源于硫化物氧化、土壤有机硫、生活污水和合成肥料。扣除不能产生硝酸和硫酸的来源(即不参与溶蚀碳酸盐岩的部分)后,计算得到硝酸和硫酸对平寨水库碳酸盐岩溶蚀平均贡献率分别为9.9%和52.2%。碳汇高估比例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59.8%和64.4%。研究结果强调在碳循环的评估中,应考虑硝酸和硫酸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干扰作用。

离子来源的岩石类型

外源酸参与碳酸盐岩溶蚀的水化学及同位素证据
该论文第一作者系周忠发教授(通讯作者)指导的2022级博士研究生孔杰。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61048)、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3]一般218)、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中引地[2025]031)和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黔科合平台[2025]014)的联合资助。
文章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5.13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