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周秋文教授课题组在社会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IF=5.1)(中科院一区SSCI期刊,TOP)在线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umid karst areas of China: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45 villages”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聚焦全球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这一受广泛关注的问题,采用村级调查和访谈获得了社会经济数据。并针对问卷和访谈过程中居民普遍不愿意透露家庭真实经济状况这一问题,创新性地采用了无人机调查、驻点观察等方式获取村落内楼房、小汽车等客观指标来表征经济水平。研究解释了经济、心理、文化、农业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根本性作用,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可能高估了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等政府主导的生态工程因素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目前,在全球许多生态脆弱的地区,大规模的植被恢复重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然而,已有研究将植被恢复取得的成绩归因于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等政府主导的生态工程项目,忽略了人口迁移、产业转型、居民保护意识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贡献。本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的45个村落为案例,通过村级调查和访谈获得了社会经济数据,然后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评估了社会经济因素(包含经济、心理、文化、农业制度四个方面)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指标中,家庭拥有汽车比例、生态保护意识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变量对植被恢复有显著影响。从重要性分析来看,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其次依次是心理因素、农业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从影响路径来看,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农业制度因素对植被恢复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 0.26、0.06 和 0.05),心理因素对植被恢复有负面影响(路径系数为-0.31)。综上所述,经济、心理、文化、农业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起到根本性和持续性的影响,而以往研究多高估了生态工程的作用。
该研究可为全球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提供新的工作发展方向,引导相关人员更审慎地看待政府主导的以大规模投入为主的生态工程的作用。
各社会经济指标的数据分布情况
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率及其排序
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影响路径
该文第一作者为周秋文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项目(U1812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1013)的联合资助。
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24.10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