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我校熊康宁教授团队在人文科学领域国际TOP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作者】科学技术处      【日期】2024-11-15 10:08      【点击】

近日,我校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宁团队在人文科学领域TOP期刊Heritage Science (中国科学院SCI一区)在线发表题为“Advances and prospect in natural beauty evaluation: insights for the World Heritage karst”的综述论文。该论文根据喀斯特类世界遗产美学价值难以量化、评价指标选择不完整、审美差异广泛存在等全球性性问题,针对如何构建跨学科喀斯特世界遗产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平衡指标体系的权威性与开放性等前沿科学问题,结合喀斯特类世界遗产地自然美展示需求和支撑提名地申报世界遗产等国家科技需求,通过WOS与CNKI文献数据库对近40年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索了自然美评价的研究趋势与研究主题,提出了喀斯特世界遗产美学评价的建议启示,为喀斯特类世界遗产地独特自然美的揭示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为遗产保护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


喀斯特景观多样性


(1) 阐明了自然美评价的研究趋势与研究主题。文献数量逐年增加,在2019年达到顶峰,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发文区域集中于欧洲,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最多,但美国与澳大利亚合作最为密切,其次美国、英国与中国也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往来,但总体研究机构较为分散,跨国家合作不强,说明美学评价方法的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交流应该进一步提升,以统一评价标准。研究内容聚集在理论、评价指标、方法、技术、世界遗产价值五个方面。其中技术集成研究(31.35%)和评价方法研究(26.59%)所占比例最高,表明近年来研究方法的倾向于创新发展。


文献研究趋势与研究主题分布


(2) 提出了基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进行美学评价的框架。在评价主体方面,通过梳理专家与公众审美差异,突破了传统的专家主导评价,揭示了评价科学性与社会性需求,划分了美学评价中不同感知层次的特征,引领了多重主体视角下自然美认知维度研究;喀斯特遗产发展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审美需求,突破评价科学性与社会性矛盾。


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喀斯特世界遗产美学评价


美学评价中不同感知层次的特征


(3)在评价客体方面,通过阐明喀斯特景观特征,发现独特性、复杂性、脆弱性三元一体特征,揭示喀斯特景观“破坏与重生”的双重审美特征;喀斯特遗产景观在当地已经超越了实物本身,成为一种精神和信念,应立足全球在地化概念,引领遗产保护与发展协同研究。


喀斯特景观破坏与重生的双重审美特征


(4) 在评价方法方面,通过阐明同类遗产特征,细化“类比法”方案,基于UGC数据,扩充数据,丰富内容,揭示可衡量指标,创建量化评价,引领价值定量研究;喀斯特遗产景观元素多样且复杂,立足遗产属性,细化类比方案,形成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


将新兴技术运用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细化美学评价方案


该文第一作者系熊康宁(通讯作者)指导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赵玺。论文研究得到了中国政府-UNESCO世界遗产预备目录项目“黄果树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自然价值研究”(天合20200728)、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石漠化防治生态衍生产业扶贫模式与技术示范” (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411)、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D17016)的联合资助。

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0494-024-01479-9

【责任编辑】一审(校):郑兴鹏; 二审(校):王玥; 三审(校):张皓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