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贵州师范大学应届硕士肖时珍喜不自禁:“很幸运!我参与了申遗最后一跃!”的确,三年硕士学习她都与申遗紧紧相关――2007年6月4日她的毕业论文《中国南方喀斯特发育特征与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研究》获得答辩专家组“优秀”评分;6月20日她也戴上了期待已久的硕士帽。此刻,她由衷地说:“申遗是艰苦的过程,而我也从这三年奋斗中获益匪浅……”
2004年9月,肖时珍考入贵州师大“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因为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出色的英语,她被挑选为“申遗专家组”秘书,直接为十几名中外专家服务,对于研一学生,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当时正值项目启动,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摸索进行,小肖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边学边干,既要完成自己的硕士学业,又要承担中外专家的联系沟通,为专家整理各种文件和数据,还有打印、建档等等工作。小肖给自己的目标是:年轻人多做事。细致出色的工作得到各位专家的认可,所以在2005年9月10日至2006年1月12日起草项目申报文本时,小肖和其他研究生配合熊康宁、周忠发教授撰写报告中的“Description: Libo Karst, Guizhou(介绍描述•贵州荔波喀斯特)”,虽有充分的前期田野调查和科学论证,但撰写过程异常艰辛,这毕竟是向“世界遗产大会”这样的顶级国际会议提交报告,稍有瑕疵,不仅使申遗失败还会浪费我国唯一的推荐指标。四个月时间,专家们和小肖等师生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申遗成功的此刻才明白付出的汗水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2005年11月中文文本完成后,专家带领小肖等同学又夜以继日地翻译为英文,此刻问题又出来了,这是非英语国家人士都面临同一问题:即使英文学得再好,英语表述也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高标准有差距。11月22―29日,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悉尼大学教授朱利亚•詹姆斯(Julia James)、喀斯特与洞穴管理专家、保护地管理专家格雷戈里•米德尔顿(Gregory J. Middleton)专程飞抵贵阳,对报告英文文本进行修改润色,帮助校订语法和表达,以最地道的英文呈交报告。
专家组成员都是国内外喀斯特研究前沿学者,有的专家年龄还比较大,但他们孜孜不倦的专业精神常常令小肖钦佩。2005年底,小肖和另一位同学整理报告,专家组长熊康宁教授刚飞回贵阳就赶来审核,寒冷冬夜里师生三人连续奋战,天亮后小肖和同学累得轮流在沙发上打盹,而熊教授又坚持了一天一夜,连续工作三十几个小时直至完成。“我们年轻人都顶不住了,熊老师却坚持下来,这就是专业精神啊!”小肖感慨地说。
年近八十的Elery Hamilton-Smith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UCN / WCPA喀斯特与洞穴特别工作组主席,他在荔波考察论证时身体不适,却坚持下到漏斗森林谷底实地考察。县里同志劝阻无效只好携带着板凳,让老教授边走边歇,往返好几小时,小肖等年轻人既惊叹又佩服。
因为与中外专家的出色配合,今年4月28日至5月27日,小肖获得澳大利亚资助的短期访问学习项目,在澳大利亚考察世界自然遗产和自然保护区,不长的学习时间,对小肖触动极大――澳大利亚将世界自然遗产划分为“游览、研究、纯保护”三种等级的开发模式、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投入巨资为自然保护区改道、全景观测蝙蝠夜间活动而丝毫不影响蝙蝠生息的高科技观测中心……
来自“杉木侗乡”――黎平的肖时珍毕业了,谈及今后的工作,她略为沉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光荣,更是责任,保护好现有资源,并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更艰巨更重大的任务,我愿为其继续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