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荔波迎来旅游黄金周,四面八方涌入景区的游客有许多是冲着“世界自然遗产”这块国际品牌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其中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由省内11人组成的贵州“申遗”专家组中,就有9人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将永远记住贵州师范大学那群博学多识、忘我奉献的“智囊团队”。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培育“第一资源”,通过多途径广纳人才,取得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新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贵州师范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了学生竞争力,使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较高水平,连续5年省内名列前茅。
突出办学特色
作为贵州高等师范教育的龙头,贵州师范大学把提高学生竞争力看成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落脚点。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贵州师范大学一贯的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人力资源重在教育。教师是播撒知识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而师范院校则担负着“母机”工程的重任,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创立于1941年,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贵州师范大学,是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宝山、白云两个校区,17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和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49个本科专业、17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15个校级研究院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在校学生达2万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的多层次教育体系,66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紧紧抓住师范教育的特色,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发挥个性、释放创造力。学校分别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基本技能训练等诸方面,进行了教育创新与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培植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系列“人才工程”,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
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尚,大力弘扬“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校园精神,努力建设“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习、深思考、多研究、敢创新”的学风,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该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如学术科研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文明学子”行动、“十个一”活动、“西部风・青春梦”、“烛之恋・烛之颂”等一个个主题性、示范性、规模性、艺术性极强的系列活动,为学生营造文明向上、健康振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搭建平台,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丰富、情操高尚、人格健全、能力出众的人才。
打开贵州师范大学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内容十分丰富。记者注意到,来自全省各县的教师招聘信息最多,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生素因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青睐。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共招研究生、二本生、三本生、中选生、高职生7969人。其中,本科生理科录取线高于全省投档线20多分,文科高于全省投档线30多分。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100%,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彰显学科优势
贵州师范大学历来强调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坚持“巩固基础学科,注重应用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建设重点学科”的方针,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有机统一起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夯实学科基础,增强学科实力,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仅近5年就相继投入学科建设经费8000多万元,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学校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学科团队。
通过长期奋斗和积累,贵州师范大学在部分学科领域彰显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已取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理学”学科,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该学科紧密结合贵州是喀斯特地貌最典型、最集中地区的实际,以“喀斯特研究”为核心,开展了喀斯特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综合治理、喀斯特环境演变与生态效应、喀斯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喀斯特水文地貌学与洞穴学等方向的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的熊康宁教授被聘为贵州“石漠化治理首席顾问”。该学科的科研成果丰硕,为贵州乃至西部喀斯特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在国内外同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拥有3个硕士点和目前省内高校中最大的系列植物标本馆,学科带头人陈庆富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学科紧紧围绕贵州经济建设、扶贫开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岩溶植物学、特色植物遗传进化与育种、植物化学等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普通荞麦三体系列,提出了中国特有小麦起源新观点,创建了新型杂交小麦制种模式,为杂交小麦的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打下了重要基础。
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社会科学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
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数学”,开辟了智能计算与应用、网络计算、计算理论等特色方向,学科带头人谢晓尧博士系省核心专家、国家863专家组成员。该学科积极承担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3项专利、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自动化系统及桥梁安全监测、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网络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贵州师范大学的“文艺学”学科在中西诗学研究、艺术形态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文艺美学与审美文化等领域,“世界史”学科在中亚史、东南亚史及东北亚史研究领域,“基础心理学”学科在记忆与思维、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发展与心理辅导等领域,也取得了极具特色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还积极延伸学科建设方向,推动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在2007年全省高校示范性专业、本科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中,学校有“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历史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8个专业被评为省高校示范性专业,《中国通史》、《市场营销学》、《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古代文学》等9门课程被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学校获得的全省高校精品课程总数达到15门,还有“高校外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态整合性研究”、“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9个教改项目被列入省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为搭建学科建设的支撑平台,贵州师范大学已建成了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科研基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点”、“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研究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和“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实验区教学科研基地”。建成了教育部挂靠的“全国外语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和“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等。
学校建有28个实验室,有10个基础实验室已通过省级合格评估。学校理化实验中心同时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贵州省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CM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证书(CAL)。学校图书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的成员馆。现有纸质图书169万册、中文期刊3000余种、外文期刊173种;数字资源达到13个TB。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覆盖全校两个校区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师生生活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单位”。全校图书借阅、用餐、购物等实现“一卡通”。
构筑大学核心竞争力
学校党委始终认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单位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使人才工作目标一致,分工有序,责任明确,力量相汇。
学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将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用师资共享、项目合作、短期聘任等形式,聘请了国内外一批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出智出力。2002年以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2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2人、硕士学位的260人。包括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博士生导师苏育才,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裴真明等名师。与此同时,不断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了《贵州师范大学选拔培养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暂行办法》、《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切实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学术梯队建设结合起来,抓好学科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培养工作,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共选拔校级首席专家5名、学科带头人38名、中青年骨干教师92名,培养受聘于外校的兼职博导15人,进一步构建了学校的人才高地,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为了谋求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学校以科研为强校之本,把科研工作作为加快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由大变强的重要支柱。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论文28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有7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强与外界的教学科研合作。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共同组织了“湖泊治理研讨会”;主办了中国―法国“环境、遗产和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07国际复分析研讨会;日本福山大学代表、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Walter Nunn博士等专家先后来校讲学;美国杨百翰大学人类健康与艺术表演院、美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萨拉・吉布教授一行、韩国岭南大学校长禹东琪博士和国际交流院院长李东柱博士、澳大利亚Leonard F. Lindoy博士一行等先后来访。与国内高校交流合作也很频繁,先后举办中国计算数学常务理事会暨发展西部计算数学研讨会;与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签署了对口支援与校际合作协议等。
在高起点的办学追求和高水平的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贵州师范大学的广大师生员工众志成城,奋发有为,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放眼未来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蒲芝权的话语显得坚定而自信:贵州师范大学在充分发挥贵州高等师范教育龙头作用的同时,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教学为立校之基,以科研为强校之本,努力将贵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