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生物学学科主任,动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硕士点硕士研究生导师黎道洪教授及省内相关专家共同进行的贵州喀斯特洞穴生物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此次研究,共发现隶属3门10纲31目83科的310种洞穴生物。其中,只能在洞穴内或主要生活在洞穴内的生物共有83种。
黎道洪教授告诉记者,为完成此次研究,科研小组共调查了贵州省内100余个喀斯特洞穴。在发现的生物中,荔波双边凹螺、小戴溪螺、聚毛钩虾、缘毛钩虾、洞穴隙蛛、贵州隙蛛、贞丰高原鳅等数十种生物目前只在贵州有所发现,科研价值极高。据介绍,洞穴生物是地表动物进入地下逐渐适应或特化而形成的,相当数量的地下生物由于生态幅度很小,且生活空间狭窄,所以,当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受到局部污染或破坏时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但目前我省尚没有对洞穴生物的有效保护措施,保护的条件也极不完备。
据了解,洞穴生物生存可能遭受的威胁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栖息地遭到破坏,人为大量捕捉,水污染、化学污染等等都是导致洞穴生物遭受毁灭性影响的重要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对洞穴生物的保护首先要做好的是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同时还要做好洞穴恢复等生态系统修复和系统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