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村落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文化遗产项目核心组织申报者和老百姓不是三方对弈,而是形成三者水乳交融的格局,最终在促进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文化遗产的拥有者――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省文物局局长王洪光说。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但文红长年致力于文化地理、农村发展、区域发展规划、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她与20余名研究生一起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站。2008年至今,但文红和她的学生们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参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以雷山县西江镇雷公山半坡的苗族村寨控拜村为试点,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主持“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银饰技艺传承”项目,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型“新农村”建设试点。但文红认为,贵州丰富的村寨文化景观,苗族的山地田园生产生活创造了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精髓;村寨的传统文化是贵州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她在对西江苗寨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商业和服务业活动稀少,不存在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微观区位优势。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商业服务业经济活动导致村寨因经济区位不同而产生利用与收益的差异。旅游开发前,西江苗寨是一个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寨,仅有十几户人家从事商业服务经营活动。老街为西江商业服务活动主要聚集区域,主要为当地居民及周边农户服务,满足其生产生活所需。七天一次的西江赶场活动亦在老街上进行。零星外来游客进入西江,购买的是当地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住宿在农户家中,鲜有专门从事旅游商品销售的商铺以及专门为游客开设的家庭旅馆。西江对外联系仅有一条公路与雷山县城相接,交通不便。
为适应旅游发展,西江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建朗西公路,便于游客进入西江;老街被开辟为旅游步行主干道;为提高游客容纳能力,沿白水河建设了新的旅游步行街;新建了村寨内部的步行小道。西江开始出现以游客为对象的旅游商品店铺、家庭旅馆和餐饮业,带来获利的微观区位优势。如今,被称为“千户苗寨”的西江已经开发成为了集旅游、购物、餐饮、住宿、娱乐、写意为一体的知名旅游景点。然而,但文红在对西江考察后也提出疑问:苗寨的歌舞表演是在有特定日子的民族节日时才可以看到的,而现在每隔几个小时苗族姑娘就会在音响的伴奏下进行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几乎每个旅游饭店一天都要搞数次本应是少数民族最高礼仪的欢迎仪式招揽食客,人们已经感受不到民族礼仪应有的庄严。那么怎样平衡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但文红认为,文化脉络的完整与延续必须成为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核心。“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不仅要保护村落建筑传统,更要保持村落的经济形态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这些建议是我省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借鉴的。
与但文红一样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还有一些青年志愿者和国际组织。香港社区伙伴贵州办公室、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贵州乡村善治研究中心等一些NGO组织(非政府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极力帮助文化遗产地的村民们认识其拥有的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从而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将我省从江、雷山两县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的支持。其中从江县被选定为该项目的试点县,争取3年内通过村民能力建设和参与式方法的普及,将文化因素更多更好地纳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开展文化资源管理和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在公众的关注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要点和难点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和化解。
2文化遗产传承方式需要新拓展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精美绝伦,只是多年来这些文化艺术如粒粒珍珠散落在民间各个村落,没有很好地将其梳理、整理、串结起来。业内人士都知道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很多民间工匠和工艺传承人为了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而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务工,这种经济发展大潮对很多民间工艺绝技的保护与传承起到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像贵州三宝之一的大方漆器,如今市面上销售的以越南和福建漆器替代品为主,真能用皮胎和隐花传统技艺制作大方漆器的工匠没有几人,如果再不保护恐怕几年后再也见不到传统手工制作的大方漆器了。
导致大方漆器工艺濒临失传的现状,就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保护不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市场的开发和推广不力。
黔艺宝总经理杨成勇说,在大方几家漆器厂作调研时许多专家都认为因为市场变化,人们的审美追求变化,传统大方漆器已跟不上步伐,认为传统大方漆器手工复杂、制作时间长、费用高、市场难以接受。我个人认为第一点很有道理,由于社会变迁,大方漆器制作的皮烟盒、皮果盘品种单一,造型几百年不变,肯定影响它的发展;第二点我认为大方漆器可借鉴四川凉山一带彝族漆器的发展模式。如今凉山漆器开发出很多合适家具的生活用品,他们借用一些现代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一直保留彝族的传统色彩和图案,市场做得有声有色,自然,这份传统工艺也就传承了下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苗族银饰也面临市场前景不佳的境地,然而,自从装框银饰的诞生之后,改写了苗族银饰市场低迷的状况。2000年,市场上还没有装框苗族银饰,当时杨成勇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思考和摸索如何把传统又大又重的苗族银饰变成便携易带的手工艺品,如何在重量、造型、图案、外框、内卡纸等等方面对其进行组装,现在推广得很普及的苗族装框银饰当时耗费了杨成勇的大量心血。从2002年装框苗族银饰在首届中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获金奖后,苗族装框银饰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黔艺宝首家到如今最偏远的苗族银饰村寨都在销售苗族装框银饰。由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大量在外务工的苗族子弟回到村寨学习制作苗族银饰。其中,台江施洞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永贵的两个儿子和几个侄子2005年前都在深圳务工,如今他们全部回到施洞做银饰加工。可以说,由于市场的需求带动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教育民众保护、热爱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博物馆、收藏馆等形式保护外,市场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人们用科学的发展观保护开发民族民间工艺,为它们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千千万万手工艺人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些文化遗产技艺就能代代不息地繁衍传承下去。
3放大博物馆纪念馆传播效应
近几年,我省各地一批新改陈和新办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在各地的文化旅游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标本式收藏为载体的博物馆、纪念馆放大了文化遗产的传播效应。
据省文物局综合利用处处长陈华介绍,目前,我省由文化部门主管的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近60家,其中与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达20多家,均成为了革命遗产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受中央财政资金提供3746万元、省财政匹配131万元支持,省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黎平会议会址等6家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免费开放。今年一季度,遵义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其中遵义会议会址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6.9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万人次。为保护会址设施,特组建专家组核定参观量,确保文物安全。王若飞故居免费开放后,由于故居狭窄,主管部门就在故居旁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王若飞故居纪念馆,将一些文物从故居搬至新馆精心陈列,王若飞故居老馆将改为家居形式展出。这样配套开放效果俱佳。
省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到馆,该馆陈列大楼的常设展览采用了全新的策划和设计,并增设了互动设备;在该馆一层还专门开辟了“黔艺宝小舞台”用以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楼陈列厅,“多彩贵州・历史与民族文化陈列”共展出文物、标本800余件,包括史前到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及苗、侗等民族的服饰、乐器及生产生活用具等。除了静态陈列,记者还在陈列厅内看到1套由大屏幕和3个感应器组成的电子互动抢答器,屏幕显示的是贵州的历史文化知识选择题,游客可以用感应器抢答,屏幕显示答案和游客得分情况,这增进了博物馆与游客的互动性。
“黔艺宝小舞台”位于博物馆一楼左侧,演出厅内装饰大量采用富有贵州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雕花木门、窗花、刺绣、蜡染、银饰等,整个演艺厅宛如一个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这里经常有金钱板、花灯戏及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戏曲、音乐表演。戏台及长廊内白天有10多名“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银饰编花、蜡画、刺绣、傩戏,游客可以参观并参与。
“免费开放后,不仅省博物馆硬件改陈一新,博物馆馆员们也通过举办博物馆文物进校园活动、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盲哑人走进博物馆、金牛聚福大家乐等文化活动,增进了馆员们服务大众的理念,提高了服务水平。”省博物馆馆长李黔滨说,“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一个新起点,在馆员们逐渐强烈的服务意识下,我馆不仅在云南、江西等地举办馆藏徐悲鸿画展,还将引进江西省博物馆的瓷器、云南省博物馆的铜器、国家军事博物馆的油画展。如果说,省博物馆的陈列展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的话,那么交流展则是一本本新颖的书,会吸引更多人来阅读。”
不仅省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旧址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陈列馆常常游人如织,黔南民族博物馆“黔南民族风情陈列”、印江民族陈列馆“印江民族历史陈列”、荔波邓恩铭故居“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生平展览”、盘县“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陈列”、赤水“中国赤水桫椤博物馆陈列”、习水土城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等陈列展览,也成为当地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场所,成为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旅游窗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正是基于博物馆、纪念馆有放大文化遗产传播效应的功能,今年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又向中央财政申请上报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35家,其中至少26家有望在年内实施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私人博物馆逐渐兴起,但仍处于重收藏轻利用的阶段。如何走出这一瓶颈,是以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公众提高关注度为前提的。黔艺宝、曾宪阳藏品博物馆、安顺奇石博物馆、遵义民俗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的建成是每位博物馆的拥有者经过数十年,甚至两代人的心血才得以实现的。安顺奇石博物馆随着收藏石头的热潮而门庭若市。黔艺宝既重收藏,又重研制工艺品的发展思路,使黔艺宝的主人杨成勇得以以艺术品养收藏品。曾宪阳藏品博物馆除了接待外来游客,平日散客并不多,不少外宾游客把这里称为“中国最好的私人博物馆”。“可惜参观博物馆还没有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馆长曾丽不无遗憾地说。
4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
旅游业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利用”的最主要的行业之一,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因此,旅游业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最难解的题目
如今,省旅游局牵头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自然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试金石。
“世行项目”是省政府从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角度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项目,省政府办公厅成立了包括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民委等10几个相关单位在内的领导小组,并将项目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经过4年多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即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实施。项目总投资5.65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该项目将在我省三个市州(安顺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共18个县(市、区)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省级项目)进行实施。项目内容涵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旅游门户城镇设施建设;旅游能力建设和项目执行的支持等几个方面。其中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在20个民族文化村寨进行,此外,还有安顺西秀区旧州古镇、黄平县旧州古镇、锦屏县隆里古镇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些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了对基础设施即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外,还将修建文化传习所、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小型博物馆)等设施,此外,独特建筑物的维修维护以及以社区参与形式组织的民居维护等课题也纳入其中。这些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地有的是各种级别的文保单位,因此在项目的整个推进过程中,项目办除了每一环节都有相关部门的参与以外,还邀请了部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做技术把关。省旅游局史静一处长说,由于项目即将开始进入设计和施工阶段,省旅游局还与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等单位保持紧密联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的设计、审批和施工工作,确保每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都是在科学指导、严格审查的前提下进行实施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为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我省旅游部门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其基本态度是“适度而有序的利用”,而不是“竭泽而渔”的高强度开发利用,杜绝一切带有破坏性的利用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遗产、文物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旅游者要充分认识遗产、文物的珍贵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带着一种敬畏、一份感恩,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