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贵州日报】“两赛一会”打开贵州旅游商品大市场
--专家建言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
【作者】记者 张齐 孙晓蓉 实习生 谢娟娟      【日期】2010-10-19 10:44      【点击】

“把贵州旅游商品做小、做精,做成游客很方便就可以买到的礼品。”不少游客呼吁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田军认为,贵州旅游商品发展之路还任重道远。虽然旅游商品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能工巧匠技术一流,但生产规模不够,一系列的旅游商品产业链还需要不断建设和改善。“目前我们大多数旅游商品企业仍然是家庭式作坊生产,没有管理、营销等知识和经验,对市场需求缺少了解,规模化、产业化、分工协作意识淡薄,坐等订单上门,一年挣个八九万元、十几万元就心满意足了,不去思考如何改进产品设计和扩大规模提高产量。”田军说,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我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有待完善。“政府还应加大扶持和引导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更多的企业谋求做大做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认为,贵州旅游商品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制作旅游商品的同时,不失其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一个贵州旅游商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他建议:构建旅游商品产业新思路、新框架;政府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培养一批新人和传承人,加强民族民间工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旅游商品品种品质的保护和管理,杜绝粗制滥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相应的学术综合研究机构,加大旅游商品创新性研究。

作为贵州最大的民族文化、工艺、旅游商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的贵阳金凯利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目前已走在我省旅游商品设计的前端。总经理郜凯认为,贵州旅游商品应注重多个层次,各种档次的发展,但必须遵循一点,就是不能失去贵州特色。几年来,该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仰阿莎”品牌系列产品,装框苗绣、纯银雕刻、泥塑、苗银首饰等200多种。郜凯拿出今年“两赛一会”设计大赛参赛设计作品“金镶玉书签”、“银镶玉钥匙扣”展现给记者。这两样商品精致、小巧,便于携带,价格也不贵。“我相信推出市场,一定会大受欢迎。”郜凯说。“作为企业,要注重自己产品研发,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使旅游商品向更加规范化方向发展。”

省经信委党组成员龙超亚说,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二五”的工作部署,旅游商品产业将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下一步,如何让民族传统工业产业化,扩大旅游商品市场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目标。我省将继续投入资金,把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从各个层面上培训出工艺制作人才,同时加强工艺品的品种保护与品质的管理,加大对能工巧匠作品的收藏保护,继续深挖传统寻找价值,合理创新,把贵州的旅游商品推向世界。

产业观察

历经历史累积,贵州手工技艺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承载着创造者们的喜怒哀乐。而多元民族、地区、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的不同,令贵州手工技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孕育了丰富珍奇的旅游商品。如何让游客畅游黔山秀水的同时,带回贵州精美的旅游商品,如何让世代传承的手艺变成商品,为百姓造福?

2006年,省委、省政府搭建了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的平台。经过家底盘点、产品提升、分块突破、产业推进和品牌提升,5年的集中发掘、整理和引导,贵州的旅游商品已渐渐为人熟知,旅游商品渐成产业规模。

5年来,我省共投入专项资金6516万元扶持旅游商品企业开发新品,重点扶持了260多个旅游商品产业发展项目,带动上百万人创业、就业。形成了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服装服饰、雕塑、编织、民族乐器、特色仿制品、音像及邮品、特色名优食品等十大系列的旅游商品。去年,我省旅游商品总收入达155亿元。

如今,贵州仰阿莎民族工艺品、贵阳金凯利工艺品、黔东南太阳鼓苗侗刺绣、贵阳黔艺宝等等,一批批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企业在省内已大有名气。在遵义红军街、都匀步行街、黎平翘街等旅游商品市场,以及部分重点景区景点,游客渐渐能看到、买到贵州特色旅游商品。

“我们可喜地看到,贵州旅游商品已初具产业规模;旅游商品从业人员从无到有,发展成今天上百万的规模;许多能工巧匠,从单纯的设计者、制作者,到旅游商品的营销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田军用“变化太快”四个字,来总结贵州旅游商品的发展成果。

从只有3个人的设计工作室,发展到拥有几十人的有限公司;每年增加一个专卖店,如今在成都、重庆都有了自己的加盟店。伴随着贵州旅游商品的发展之路走来,贵州祥纹本土文化研发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丽亚感慨万千:“‘两赛一会’是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参加了四届设计大赛的胡丽亚来说,每次参赛都得到很大的鼓舞和鞭策,通过大赛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技术和总结,进行产品创新。

“针对刺绣商品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从去年开始,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与现代相结合,把刺绣绣到了平时游客背的包包上。”在2010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上,胡丽亚一边说一边拿出了自己身上背着的一个精美手提包,上面绣满了精致的刺绣,“像这样的旅游商品,现在我们是供不应求。”同时,针对刺绣大多采用手工制作,在生产方面存在量少,以及辅助设备不先进,可用机器不够的问题,胡丽亚表示,今年公司将加大资金投入,购买设备,并建立生产基地。“进行自主创新,走入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使商品的受众更多,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胡丽亚说。

“贵州是一个蕴藏着丰富传统工艺和浓郁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参加了两届“两赛一会”评审工作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认为,把传统民间工艺以“两赛一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贵州的旅游商品,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产业,也形成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氛围,民族工艺的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把旅游商品做成产业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贵州仅用了5年时间就走上了产业化的轨道,令人叹服。

企业发展市场潜力甚可观产业规模待提升

2010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决赛现场,苗绣大师吴通英带来的新品——采用刺绣工艺制作的丝锦披巾,吸引了众多围观者的青睐。

“因为是手工制作,6天才能制作一条。愁的不是销路,而是没那么多货。”指着桌上的展品,吴通英抱歉地对许多有意购买的围观者表示,这些展品都已经被客人预定,现货已经没有了。

吴通英的丝锦披巾从去年开发制作以来,共计出售的100多条都是还在制作中就已经被闻讯而来的客人预订了。

专门从事紫袍玉带石工艺制作的能工巧匠黄育远与吴通英有着同样烦恼:“我结合地方特色制作的紫袍玉带石箫笛、簸箕,能卖到到几千和上万元不等,还供不应求。但因为手工制作部分太多,就是产量上不去。”

对于拥有玉屏黔弄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黄育远来说,从未受到“产品没有市场销路”这样的困扰,紫袍玉带石簸箕工艺品明年的量都已经订购完了,黄育远还一副愁容地说,无法规模化是自己的“心结”。

为了提升产量,黄育远已经添置了部分设备机床来代替部分手工制作的程序,以前手工制作产品需要一个月现在已经缩短到了8天、3天。尽管如此,好多港台客商的订单,黄育远都不敢接,因为量大,根本赶制不出来。

集设计、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黔艺宝是一家综合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其生产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装框手工纸蜡画、蜡染系列作品”,在今年义乌市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与2000余件旅游商品激烈角逐,一举夺得了金奖。

把丹寨石桥古纸作为画纸,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蜡画、蜡染相结合,显得更为古朴、更有韵味。

“这是两种贵州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创意。创新是旅游商品发展的动力。”黔艺宝·贵州多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成勇告诉记者,蜡画、蜡染装框系列、装裱系列和装帧书册系列就是考虑到市场需求成功开发的例子,几乎每次富有创意的作品,都会获奖,市场销售情况也会比便宜而传统的商品更好。

“旅游商品不是传统手工艺品的简单延续,善于运用现代技术、现代工艺来制作和包装旅游商品,一方面产品创新迎合了市场,另外也会一定程度解决那些市场销路很少的精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2010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专家评审,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李立新认为,建立在现代人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基础上的产品创意,总会获得市场的青睐。贵州这些能工巧匠手上的很多精彩作品其实不乏市场,缺的是作品向商品转化必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第二次担任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专家评审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旅游工艺品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子龙表示,要提升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一方面需要将旅游商品的市场这一头交给专业的营销机构来做,这些机构有接收产品的市场渠道和需求信息,而这,正是生产制作者所缺乏的。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加大引导和投入,在品牌培育、龙头培育的同时,致力于旅游商品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升。

游客声音品质更高些购买更方便些

9月27日,在贵阳市贵乌路聚龙园餐厅,前来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贵州天气凉爽,人杰地灵。”前来贵州考察学习的广东游客杨台铭刚下车就热情地和记者聊起来。来贵州四天了,杨台铭对这里的旅游环境评价颇高,但对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也感慨颇深。

“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不规范现象,到黄果树去玩,刚一下车,我们就发现有很多小商贩追着游客兜售自己的商品,这是一种无序的竞争。”杨台铭说。同样,在南江大峡谷、千户苗寨等旅游景区,大多游客都发现一些旅游商品品质不高,还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成分,小工艺品相似度太大,同质化严重,而且档次也不高。

“本地旅游商品特色突出,基本上每个旅游景点都能买到当地的土特产,但是推销手段过于陈旧,依然采取先定点参观再购买商品的方式。”杨台铭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方式对激起游客的购买欲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旅游食品颇受游客青睐。杨台铭告诉记者,此次广东团队一行30人,有一半多的游客购买了“贵州三宝”等绿色保健食品。

“贵州的茅台酒吸引着远方游客的眼球。”来自江苏南通的领队朱先生和自己176人的团队,在贵州呆了3天,在饭桌上品尝到了美味的茅台,同时也带上了相当数量的酒送给亲朋好友。

“波波糖很好吃,牛肉干也不错,我一下买了十多盒。”同样,对于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吴进平来说,当地的旅游食品已满足了他“到此一游”的购物需求。但吴进平同时也发现像波波糖等这样便于携带且名声较大的旅游食品,只出现在产地而其他地方(如一些旅游景点商店内)却几乎“绝迹”。“本想再多带几盒,但在其他地方没有销售,这种供销脱节现象,影响了旅游商品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吴进平说。

而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习小惠对艺术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更感兴趣,更倾向于购买一些小件的有特色有价值的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携带方便,并能长时间保存。

“目前我们对贵州旅游商品的了解并不多,对这方面的宣传没有起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作用。”习小惠认为,贵州旅游商品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转变市场营销方式,在满足游客购买需求的同时,在规范旅游商品市场秩序、商品包装设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引更多消费者,刺激消费,以产生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陈 建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