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贵州都市报】贵州的文化魅力
【作者】记者 王小梅      【日期】2010-10-26 10:59      【点击】

环境生态成就文化之形态。农耕文明的创造者和延续者,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多元共生的族群,影响着贵州人的品格和向外的交往方式,定格贵州的文化走向。

贵州文化,正是生长于大山之间、祖先留下的记忆和发生在当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的综合反映。

“多彩贵州”可谓一场贵州文化的革命,也是贵州文化的意识提升和文化认同重要历程。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扩展了贵州文化的精神。贵州农耕文明展现的乡土文化生活图景,越来越成为众多进入贵州的外来者的“看点”。一位来黔的上海游客告诉记者,追寻祖先生活的记忆,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同理想和行动。

4月27日,贵阳城一如既往地走在她千年的某一个瞬间,平淡地完成一天的历史叙事。阳光灿烂,贵州师范大学内的小玫瑰悄然开放,随意把枝丫零碎地挂在院墙上,暗香浮动。王女士从北京路走到学校里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贵州的民族文化保存着许多原初的元素,很值得深度体会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在贵州的生活世界,王女士很享受贵州多元文化的真实意境。

贵州的生活价值,是一种大城市已经快速缺失的慢生活态度,被王女士生活的一日片章悄然采撷。在大都市里,王女士感觉不到生活的趣味。城里人忙碌得无法停顿和思考,时间飞逝,光阴如电,恍然一年过去了,不知道忙些什么。

8月22日,上海世博会贵州活动周拉开帷幕,“醉·美贵州”精彩亮相。

贵州的美,不在城市里,不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高度,而是在村落自然文化景观的独特空间、多彩灿烂的纯朴文化形态和农耕文明传习的简单生活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居民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可以数上名来的寨子成千上万,具有600年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就达1800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20个,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0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挪共建生态博物馆4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两项,包括23个苗、侗村寨。

走进贵州真实的乡土,顿然发现一个美丽的世界。在村落,时间保持着人们创造时的形态,保存着人类进入最初家园时留下的生活方式和原初记忆,它是岁月和光阴。

寨子承载了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约占全国总数的6%,并有20项37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0项。目前,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7项(220处),从中遴选出的104项(142处)已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文化部申报。

这些名录中的苗族古歌、刻道、布依族民歌、瑶族猴鼓舞、黔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安顺地戏、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马尾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鼓藏节等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到9成以上,他们都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寨子里,活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心里。

藏于贵州文化村落的秀美风光、乡土故事和文化事件,无疑拥有可贵的视觉价值,尤其在现代传媒时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多元丰富起来,以影视剧进入的文化视界,无疑为外界认识贵州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影视剧里,贵州美丽的乡土被悄然展现。仔细读读,这些影视剧真实地呈现了贵州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影视剧里展现的贵州文化的深邃,在令贵州感动的历史重大人物事件和现实重要节点人物之间,在贵州与自然抗争的世界观和乐观的生命价值感里,令人迷恋和向往的乡土中。

丹寨县扬武乡排倒村杨治英的乡村生活时光,像是一个停摆的钟,陷入了时间的深处。她每天画着传统的蜡画,染好,等待有女出嫁的人家来买回去做传统的嫁妆。像她一样的500多名排倒莫苗族妇女劳作之余,还沉静地画着母亲传下的蜡画,即使卖出去的蜡画少得不够买盐巴,也没有打消她们对“画花”的兴趣。

以丹寨蜡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实的村落生活形态,反映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贵州还在文化逐渐趋同的全球化进程中,难得地存留了人类生活最初宝贵的生活方式和悠久记忆。

“在乡村,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贵州村落纯朴的生活价值在巨大的现代化差异性面前吸引着外来者的窥视。她们来到这里,不是来慌忙地走一趟。“没有旅行,这里只有生活。”王茉莉悠悠地说。

贵州民族村落潜藏着差异的诗学,是贵州文化价值的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存留在数千个民族文化村落的野性之美,各具特色,和而不同。村落里的人对自然从来都充满敬畏之心,自古遵循共享和分担,尊敬历史、祖先,并且把这些深刻的生存之道内化成对生活习俗的坚守和仪式。

“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样性的生存智慧,所有这些生存智慧是中华文明和文化传承的血脉,尤其是在今天的历史境遇中极具终极性的价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长期从事文化保护,他非常感谢贵州各民族为人类保留了如此丰富的自然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李松说,这是贵州在上海世博会为全世界树立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绿色、和谐以真实的存在教育着城市文明里自认为“先进”的人们。在他看来,贵州乡村文化的生存智慧远远超越了很多时尚文化,最美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快乐生活,早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之中,而这些正是城市文化所缺失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城市与乡村互动”将城市与乡村首次带到历史的圆点,其收官之笔在全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县西江村进行。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西江瞬间转变了自己的容颜。选择西江,是历史的偶合与必然。

上海世博会西江论坛当天,在微微的晨曦中,上海世博局宣传部助理部长、贵州省参博特别专家俞力看到的是错落有致的苗家吊脚楼,苗族村民穿着刺绣服装、头顶银饰聚集到寨门口,迎接宾客。

西江女娃汪荣蓉是个初中生,在她的眼里,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美。有精美绝伦、写满历史和文化的服饰;有依山而建、冬暖夏凉的吊脚楼;有青年男女互诉衷肠、共结连理的游方坡;有供姑娘们梳妆打扮、刺绣纳线的美人靠;还有平等互助、相亲相爱的寨中人……

羊排村民组唐兴发家的家庭博物馆在西江后面高高的山上。打开那间似乎尘封已久的木屋,阳光印在古旧质朴的日常生活物件上,平日里穿的衣服和各类生产、生活用具,被端正地摆放在“博物馆”里,供游人参观。唐兴发家几代人穿的各类苗族服装十几套被整齐地挂在木屋墙上,地上摆满了锄头、木水瓢、水桶、织布机、织花带机、银角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这些在村里人看来一点都不稀奇的东西,被唐兴发用心地搜集,贴上毛笔写的名字,整齐地放在一间小屋里,来参观的人每人缴费一至二元。

在时空转换的这一个千年,贵州乡村已经悄悄转换角色。

自2008年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以来,西江热闹异常。各种政府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召开,人们不再按照日常生活节奏安排生活,而是围绕着游客的脚步转动。西江的旅游发展正是依托于民族文化、村落文化景观、还有活态的生活场景之上。美国人类学家路易莎博士记忆里1982年的那个西江:安静、纯朴,很少有外界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当七拐八弯来到深藏在大山里的西江,我一下子被眼前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震惊了。随后便沉下心来,在西江对苗族文化做了一年多的研究。”

这是路易莎在自己的田野笔记里写下的文字。当年,她第一次从美国波士顿出发,坐13个小时的越洋飞机到达香港,经过长途劳顿到达西江。从万里之外的美国长途跋涉,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进修,选择西江做田野调查,路易莎说她就是想记录西江甄别于其他地方的独有性文化气质和生活世界。

时光流逝,后来路易莎又好几次到了西江苗寨,看着它一年年变化,变得熟悉而又陌生。

西江人的生活细流在路易莎的笔下流动,她从个人的真实体验里看见一个从古朴慢慢走向现代的苗族村寨的变迁。西江人的生活是真实的,日子随着雷公山上漂浮的薄雾自然流淌,人们郑重地对待每一个祖先规定的节日,把日子过成祭奠祖先灵魂的一个个仪式。在这里,传统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通常寨老有很高的威望,他主持很重仪式,还替生病的孩子在祖先那里祈求康复和安宁。

路易莎敏锐地意识到,西江的内心藏着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信仰,他们会在鼓藏节上杀牛祭祖,牛头指东方,祭奠苗族祖先东方的魂灵,灵魂的温度在生命里变得很重要。

西江的现代化在路易莎的笔下已经逐渐展现,女人穿着高跟鞋、牛仔裤搭配刺绣苗衣服。她眼里,更多的男子说流利的汉语,汉语能力成为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在随后的20多年里,路易莎成了西江的常客,记录观察西江的生活故事、文化的嬗变,可算是一位研究中国苗族的洋专家。2000年,杜克大学出版了她的专著《少数的准则:中国文化政治里的苗族和女性》,这是第一本研究西江苗族文化的英文书籍。西江论坛许下美丽的诺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电影《鸟巢》里,青山碧水、与鸟为邻的从江县岜沙苗寨里,贾响马在懵懂之中,依靠本能,脱掉鞋子,自由、恣意地奔跑。

父亲告诉贾响马他正在北京忙着修“鸟巢”。于是,贾响马带着一块腊肉、几筒米饭,在族人的歌声中走出苗寨,开始了他寻找父亲看梦中“鸟巢”的冒险之旅。

影片是对大众主流价值观的一次颠覆。导演宁敬武表示:“看过电影的观众肯定会发现苗族文化与大众的主流价值观完全不同,在今天绝大多数人的眼中,美好生活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多挣钱、买大房子、讲究吃穿。但苗族人的生活态度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悲欢,并且对生活有敬畏之情,值得我们反思。”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院长张晓松教授说:“不要认为你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看了几场民族歌舞表演,你就了解甚至尊重民族文化了。真正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分享他们的智慧,这才是一种尊重。”

“文化尊重是发展的前提,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这些可以引领未来的生存智慧。它已经并且在未来应该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李松说,这是人们在体验这种人文环境时常常沉醉其间并产生对生命的意义追问冲动的根本原因,也是贵州将“醉·美”作为上海世博会贵州主题的文化思考。

贵州需要走向世界,世界需要分享贵州独特的人类生命智慧。贵州文化遗产,让贵州在发展中具备了后发优势。在现代化发展的重构过程中,贵州诚实地回应了现代发展的持续性需求,坚决地延展地缘文化坐标的能量,寻找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责任编辑】陈 建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