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2010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获奖名单出炉,全省9个赛区共推荐了291件(套)旅游商品设计作品和255名能工巧匠参加全省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贵州名创”获奖作品48件,“贵州名匠”获奖选手83名,为今年的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新人、新奖、新品,是本届大赛的特点,应邀前来的中国美术大师与贵州名匠们同场表演和交流是今年大赛的亮点,一批工艺精湛、颇受消费者欢迎的贵州旅游商品成为市场热点。经过五届“两赛一会”的带动,一条设计-制作-生产-销售的旅游商品产业链正在我省形成,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物流化流通的趋势已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旅游商品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余万人。
全面推进
今年的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总决赛邀请了全国顶尖名家组成空前强大的省外专家阵容“助阵”,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291件(套)旅游商品设计作品、255名能工巧匠选手在总决赛上一展风采。为期4天的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共设置展位210个,参展企业近300家,其中省外参展企业32家。
在展销大会上,省组委会特别邀请了中国手工艺大师,黄杨木雕传承人柯愈?、苏绣大师卢福英、“泥人张”传承弟子刘宏等与“贵州名匠”们同台表演,并与现场的参观者进行活动体验。今年,“匠心多彩”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体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结合“万户小老板工程”对“贵州名匠”进行创业培训和产品推广,加大对“贵州名匠”的组织和培训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为贵州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可喜地看到,贵州旅游商品已初具产业规模;旅游商品从业人员从无到有,发展成今天上百万的规模;许多能工巧匠,从单纯的设计者、制作者,到旅游商品的营销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田军用“变化太快”四个字,来总结贵州旅游商品的发展成果。
新人新作
打造新人、新品、新奖,深度挖掘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开发潜力,成为本届“两赛一会”的重点和亮点。为了鼓励创新,组委会还专门为“两赛”分别新增了“最佳新品奖”和“最佳新人奖”。
从事雕刻傩面具的安顺选手余元兰首次参赛就凭作品《妈祖》获得本届能工巧匠大赛“最佳新秀奖”:“一般雕刻者都是男性居多,年轻女性从事这门技艺的不多见。”余元兰说。18岁就嫁到夫家开始学习傩面具制作的余元兰,初衷是因为体谅婆婆家不想这门手艺失传,但渐渐的,余元兰开始喜欢上自己从事的这一“工作”:“学了9年,我不想一尘不变的照着做,起码在面具的造型和设计上我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这样也能体现一些和别人不同的新意。”
“两赛一会”的舞台上,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仅仅才20出头,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了,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壮大旅游商品产业这支队伍中来。
产业升级
今年的“两赛一会”涌现出许多颇具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设计佳作。许多旅游商品企业和能工巧匠转变了观念,在选材、制作、造型上越来越注重与市场接轨,推出了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商品精品。传统的刺绣、银器、牙舟陶、傩戏面具、蜡染蜡画、马尾绣、枫香染、石桥造纸等开始以全新的面貌走俏市场,带动了产业升级。
用紫袍玉带石做的萧笛、簸箕、梅花壁画……每年参赛都会带来几样新品的铜仁选手黄育远戏称自己是老“两赛”。“这种大赛,齐聚了包括全国各地的高手,如果作品没点新意,怎么夺奖取胜哦?”每年参赛都会带回一个奖的黄育远一有时间就坐下来潜心研究作品如何出新、出彩。他告诉记者,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是为了夺奖,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
在能工巧匠大赛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吴通英展示的用刺绣手法制作的精美丝锦披巾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产品的设计想法是按照我戴的这个头巾来做的,但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讲究东西质地,我改用了丝线做成披巾。”吴通英说。除了丝锦披巾,目前她还正在开发饮水机桶、窗帘装饰带等刺绣家居系列“新品”。
省经信委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两赛一会”组委会副主任龙超亚说,根据省委、省政府“十二五”的工作部署,旅游商品产业将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下一步,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推进,围绕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如何让民族传统工业产业化,扩大旅游商品市场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目标。我省将继续投入资金,把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从各个层面上培训出工艺制作人才,同时加强工艺品的品种保护与品质的管理,加大对能工巧匠作品的收藏保护,继续深挖传统寻找价值,合理创新,把贵州的旅游商品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