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1月29日,省文联召开贵州影视创作座谈会。与会代表认为,我省影视行业必须打破运作主体弱、人才少、机制不活的困局,建立促进贵州影视产业链形成的体制和机制,走一条多元投资融资的发展之路。
会上,贵州影视业的领军人物、骨干人才、专家学者、老中青三代影视界人士踊跃发言,针对贵州影视剧创作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深入剖析了现代影视剧创作与营销新走向、贵州影视业所处的位置,以及贵州影视剧创作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机遇。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和营销等当下行业的热点问题,希望在《雄关漫道》、《绝地逢生》、《杀出绝地》等众多优秀贵州影视剧的基础上,将贵州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真正的影响力来。
现状与挑战
目前,我国影视创作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影视作品产量大幅提升,质量不断提高,作品类型更加多样化,投资创作主体日益多元。贵阳广播电视台台长刘宝静感慨良多。他说:“在我省影视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工作室成为中坚力量,贵州电视台实力较为雄厚,但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的影视制作领域;民营影视企业为数很少,贵州巨日影视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是贵州影视业的新生力量,但还没有独立的拍摄制作队伍;贵阳广播电视台也准备成立影视公司,目前仅是每年零星制作一部电视作品。人才较为缺乏。好在省委宣传部已经启动了影视剧创作奖励机制,今后,贵州影视业拓展空间巨大,但影视创作要形成良性循环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国家一级编导刘元波说,贵州电视制作中心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影视剧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至今已拍摄影视作品总计500多部。但目前我们的设备较为落后,人员较为老化,一些好题材被别人买断。贵州影视业应该有自己的队伍,慢慢地培育出自己的市场。
面对困难和挑战,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贺祝平更多想的是务实地干活,她说,电影家协会本应着力于聚合省内影视力量拍摄影视剧,不久前主办的“山水杯”影视作品创作大赛评出了10多部好剧本,希望在影视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贵州影视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刘宝静呼吁,编剧缺乏,既懂影视剧拍摄制作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希望在体制,关键在人才。
亮点与突破
本土影视人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和营销等当下电视剧行业的热点问题,希望在《雄关漫道》、《绝地逢生》、《杀出绝地》等众多优秀贵州影视剧的基础上,将贵州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真正的影响力来。贵州电视台副台长郎劲松以PPT视频加解说的方式,深入地剖析了贵州影视面对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她认为,贵州电视台的收视率有大半壁江山是靠影视剧,目前正在拍摄制作一部电视剧《女子炸弹部队》,明年8月准备上市。因为剧本好,所以已经有很多家电视台争相与之合作。电视剧创作与营销新走向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宣传规律、需求规律、传播规律、市场规律。电视剧项目需完成6个方面的转型:由制作者主导(精英式)转型为需求主导(世俗式),由行政趋动转型为市场趋动(兼顾美学、艺术美学和商业美学),由宏大叙事转型为质朴叙事(通俗故事、小人物情怀),由分散资源转型为集中资源(由量到质、大片化),由单一资金渠道转型为多元资金渠道,由战术层面转型为战略层面(构建形象传播的大格局,减少地域性劣势和“文化折扣”)。出精品要把握7个关键词:抢题材、好故事、强班底、高投入、全营销、热平台、大影响。
近几年来,省作协副主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工作室艺术总监欧阳黔森一直在影视界打拼并卓有成效。他说,我们虽然没有强势的影视制作班底,没有电影厂、制作中心,却一直在努力做影视。道路漫长,我们尽力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今年有两部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将陆续进入院线。电视剧《旷继勋》将于12月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同时,工作室拍摄的《风雨梵净山》已经签约国内数家电视。这种合作模式正反映出影视剧项目“4+1”的运作模式,即:4家卫视、1家央视播出就意味着投入之后能收回成本并赢利。希望贵州影视人共同努力,为贵州影视创作增加一份力量。
贵州巨日影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大胜虽已退休,但仍怀揣着一份影视创作的情节。他说,24集古装电视剧《夜郎王》拍摄5年后,今年终于将在两家省外卫视播出,电视剧《大西南剿匪记》、《最高特赦》、《三线人》,数字电影《好花红》等也将要播出。贵州影视公司少,政府应多扶持。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李俊是我省年轻有为的编剧。他说,他正在写《李端?与梁启超》,并联合省文史馆、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工作室将这个剧本立起来。
省文联副主席井绪东聆听了众人发言后说,贵州影视创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创作上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有反映新农村题材的《绝地逢生》,晴隆矿难的《幸存日》,红色题材的《雄关漫道》、《杀出绝地》,民族题材的《奢香夫人》、《酥李花盛开的地方》等影视新作。影视创作从单一由党委政府投资拍摄的体制向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投资拍摄的体制渐进,如从各方面筹集社会资金投资拍摄的电视剧《杀出绝地》,民营企业独立投资拍摄的以贵州煤矿为背景的《地下的天空》。单一的拍摄队伍正向多类型的拍摄队伍转变,最初,拍摄部门仅限于省级影视创作部门,而今,全省各地都在组织拍摄一系列影视作品。创作新锐脱颖而出,影视创作队伍趋于年轻化,体制外、体制内都有从事影视创作的人员。
贵州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洪江平说,我们要加强新形势下影视创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历史作用。艺术创作者应该具有“文化自觉”的创作意识,在影视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的主体价值。
机遇与使命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产量大幅提升,电影产量从2002年不足100部,发展到2009年创作生产456部,城市电影票房收入从2002年不足10亿元发展到2009年62亿元。电视剧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生产电视剧近1.3万集,电视剧对电视台广告收入贡献率超过50%。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37条城市电影院线,拥有1800多家电影院,5500多块银幕。电视剧占到了全国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1/3。社会投资活跃,全国民营、混合所有制制作发行单位超过3400家,相当于2002年的10倍。
中国影视业步入快速增长、日益繁荣之时,广电总局推行制播分离改革之后,新的制播环境下贵州影视剧行业刚起步就必须迎风破浪,打破运作主体弱、人才少、机制差的困局,建立和制定促进贵州影视产业链形成的体制和机制,走一条多元投资融资的发展之路。
虽然近几年来贵州影视创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与会人员表示,当前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一些作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票房、收视率作为惟一目标,创作者心浮气躁,跟风模仿的现象较为突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精品力作仍然较少。
对此,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罗舒表示,影视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承载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推动影视业繁荣发展,关键是不断提高影视创作的质量和水平。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影视作品。影视创作者应该把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作为努力目标,把攀登艺术高峰作为不懈的追求,如果创作者的创作过于被市场左右和影响,就很容易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就很难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