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黎平岩洞侗族大歌农民艺术团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黔·蝉之歌》在贵州师范大学礼堂举行。尚重琵琶歌、行歌坐月、接亲、斗牛等侗族民俗在聚光灯下一一呈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来自黎平的48位农民演员先后表演了芦笙舞《欢乐侗寨》、舞蹈《喊门歌》、尚重琵琶《丢久不见常相思》、歌舞剧《斗牛》等的节目,别具一格的演出将观众带回了美丽的侗寨。
3月25日,记者收到黎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吉宏的短信,告知当晚在贵州师范大学将有一场黎平侗族大歌的专场演出。当晚,记者倾听到一些艺术团成员和侗族大歌的故事。
“如果没有大歌,我们怎么可能走得那么远?一辈子都窝在山里头了。”侗族大歌把艺术团成员吴学美带到了日本和美国。到现在,她的生活也是像自己描述的那样,“有演出就出去演出,没有演出的时候,白天干活,晚上就唱唱歌。”
对于吴学美来说,农民和演员,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是梦想,是赚钱,也是生活方式。而在许多关注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看来,由村民主动走出来参与传播、传扬侗族大歌,并期望和市场对接,找到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也许这是传承、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工厂里做鞋,虽然收入不错,可是晚上不能唱歌,真的很枯燥。”前年,另一个艺术团成员吴鲁倩刚从学校毕业,去东莞打工一年后,回到村子里,白天帮着家里干活,晚上唱唱歌,如果有演出,还能出去见见世面。“如果艺术团真的能接到越来越多的演出,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让年轻人看到唱侗歌也能赚钱,肯定就不会出去打工了,我们的大歌就能延续下去。”吴学美说。
目前,在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县文化馆的指导下,黎平县岩洞镇人民政府、岩洞镇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岩洞镇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等筹建的“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由岩洞村曾经到世界各地参加过演出48位村民组成,经过几个月的排练,形成了一套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黔·蝉之歌》,于1月16日开始,在黔东南巡演,目前,已在黎平、凯里、锦屏、天柱等地成功演出。《黔·蝉之歌》于3月底开始举行全国大学巡回演出。结束首站贵州师范大学的演出后,7日,艺术团将赴四川绵阳参加“中国原生态歌舞盛典”,随后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大学集中的城市巡演。
和以往受邀到世界各地表演,并在国家高端平台亮相不同,这次出行,侗族大歌队很“低调”,他们以岩洞村村民的身份出发,从民间走出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回到民间,回到生活和民众中去,传播、传扬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