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贵州日报】为了岩溶石山不再喊渴
【作者】记者 王宁 杨春凌      【日期】2011-03-30 18:41      【点击】

找水、保水、节水绘制解决工程性缺水路线图——

 为了岩溶石山不再喊渴

核心提示

  3月22日,世界水日。

  在贵州,喀斯特地貌造成了独特的“水环境”:“地面滴水贵如油,地下河水滚滚流,数日不雨天大旱,一场大雨又发愁。”

  工程性缺水,使降雨量丰沛的贵州,年缺水达50亿立方米,1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不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水土流失、石漠化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

  解决工程性缺水成为贵州“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用5年时间基本上解决现有工程性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强抵御水旱灾害能力的蓝图已经绘就。

  勘探寻找地下水源、喀斯特治理集成保水技术、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加快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贵州科技工作者正在探索多管齐下解决工程性缺水的技术方案。

  新闻背景

  贵州省农村大部分集镇、村寨以及部分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地下水,统计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量总计为16.03亿立方米/年。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完成全省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330.95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寻找安全的饮用地下水源,配合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实现全省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目标。同时,通过详细勘查,找到可供有效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水源地,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布局提供战略性的地下水资源。 

 

保水记

  微型水利系统“点石成金”“石疙瘩”变身“绿宝石”

  4年前的石疙瘩山,4年后变成了绿宝石——关岭-贞丰花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示范区两张照片的鲜明对比,宣示着我省石漠化治理水利水保工程的绩效。绿树掩映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纵横其间的沟渠润泽着曾经干涸的大山。

  改变源自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宁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开发”,采取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措施,通过蓄、引、提、堵等“分散拦蓄式”优化调度,进行喀斯特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高效利用。

  在喀斯特山区,地形崎岖破碎,耕地和居民点极为分散,大中型水利工程为主的“集中式”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总有难以顾及之处。为此,课题组提出在分散农户田间、房前就进修建微小型水窖、水池、塘坝等小水利、水保设施,实现分散拦蓄、分散供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课题组在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贞丰花江等地建立示范区,利用小水窖、小水池和小山塘蓄集雨水和地表水,修建提水和引水工程开发喀斯特地下水。雨水集蓄保存、无动力提水输水和灌溉都以“低成本”为目标。水管串连水池水窖、池管联系的微型水利系统凝聚了专家们多年与石漠化斗争的经验,成功防止了水土流失,解决了人畜饮水、林草灌溉和农业丰产需求。

  随着项目和工程进一步发挥综合效益,示范区洪涝、泥石流、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逐渐减轻,当地农业小气候明显改善,气温、湿度、风力等都在发生变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随之而来的是土壤的水分、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水体的有害元素减少,面源污染也得到控制。绿树成荫、水声潺潺昭示着当地的石漠化增长趋势得以遏制,生态环境正在日益修复,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8-2015)》中,国家石漠化治理专项加上贵州配套投资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达5.05亿元,计划建设泉点引水265公里,引水渠372公里,小水池(配套沉沙池)13336个,并配套建设坡改梯16248公顷,田间生产道路521公里,排涝渠274公里,拦沙谷坊坝1434个等坡面及沟道水土保持设施,这些目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节水记

  集雨池加灌溉器山地高效农业由“水”破题

  与程剑平一见面,他便谈起今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一号文件提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程剑平兴奋地说:“对我们这些致力于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的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6年前,程剑平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海外博士团”到贵大访问,一面结缘,当即决定完成以色列的博士后学习后到贵州工作。

  此前,程剑平已对贵州农业进行实地调研,看到石漠化吞噬丰富的水资源导致农民“靠天吃饭”。而在以色列亲眼目睹利用科技克服沙漠化成为农业强国的经历,让他决心把到贵州的首个课题定位为解决农业最基础的问题——水!专业为植物分子遗传学、作为小麦专家引进贵州的程剑平另辟蹊径,申报了国家科技部2006年度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贵州喀斯特山地区石漠化治理与高效农业水管理技术研究”。

  最早,程剑平准备引进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但贵州土地零星分布于岩间坡地,无法照搬以色列平坦地势匀距滴灌的模式,先进灌溉模式必须在解决水源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喀斯特山区地貌特点是存不住水,程剑平把要水的念头指向“天”——贵州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丰沛的雨水就地收集起来将是可观的水资源。

  程剑平他回忆起在以色列最大的农业灌溉技术公司看到的图片:景观水池为了避免渗漏,池底铺上了塑胶布。程剑平深受启发,随即选择长顺县威远镇这个典型的石漠化重灾区,展开了基地实验。

  利用天然形成的低洼地势,进行简单的地面平整,铺上抗腐蚀、耐热、环保的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周围用石块压实,在依坡势围绕水池搭建几块集雨板,一个仿若天然的山间池塘在岩石间安了家。程剑平计算,一个40平方米的集雨池,可比传统水窖节约资金2000余元。

  水有了,怎么在石漠化的岩间地带开发出高效农业?凭借多年在农业土壤化学、植物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程剑平在面积不到80亩的基地里开始了综合高效现代农业的研究与示范。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时节,五年前还是一片乱石坡、仅能零星种植玉米的长顺县威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如今已是翠竹掩映、绿意满坡、鸭鹅成群。满眼的绿色中,程剑平一一指点:“这是山葵,芥末的原料,它适合种植在山区,且还有杀灭真菌、净化水和土壤的功效。这是金手指、那是西葫芦、日本南瓜……”

  作物根部,都套着一个小装置,有的是略倾斜圆盘形状、有的是正方形多凹槽漏斗状,这是润湿灌溉装置,他们使水的高效利用得以实现。一方面,润湿灌溉装置可进行小面积的雨水收集,并均匀、缓慢渗透作物周围的土壤;同时,它能避免土壤水分蒸发,使作物周围的土壤更长久的保持湿润。这技术有效突破了节水灌溉难题,还具备操作简便、装备成本低廉等特点,极易推广。

  目前,程剑平率领的研究团队凭借集水高效农业项目已获得6项专利授权,林木润湿灌溉持水技术以及节水高效溶释肥料制作技术正在申报专利。

  去年,程剑平的长顺示范基地在石头缝里栽种的作物产值平均达到3200元/亩,养殖业效益也非常可观。目前,程剑平已经在全省推广11370立方米蓄水容积的集雨池,并积极寻找机会在全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开展调研和讲座,试图让更多的人能够重视水在农业中的作用。

  找水记

  “十二五”期间我省勘测地下水源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开掘地下甘泉造福千万农民

  3月5日,河南辉县百泉镇土坡村,一股清泉从地下180米深处喷涌而出。

  这是贵州省地矿局111地质队支援河南抗旱打井突击队历时三天打出的第一口井,出水量达每日300余立方米。遭遇干旱的土坡村1000多人的饮用水以及农田灌溉由此解决。

  尽管对北方水文地质条件缺少了解,111地质队地质组、物探组的技术人员自2月26日进入旱区后,迅速展开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资料分析,3月2日钻机开钻,仅用3天,就“一箭中的”,找到了深埋地下的宝贵水源。

  这不是贵州省地矿局第一次利用打井对抗旱魔,2010年,贵州遭遇百年不遇干旱,省地矿局组织53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全省9个地州市钻井240口,成井196口,成井率达82%,提供日总涌水量为10万余立方米,直接解决了灾区86万多人口、24万头大牲畜饮用水及部分农田灌溉水源问题,剩余水量还可以通过长距离输水为50余万人提供饮用水源。

  2010年年末,在贵阳召开的“西南抗旱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技术交流研讨会”上,贵州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地下水勘查找水,特别是在地处云贵高原云南高原台面与广西丘陵盆地之间的斜坡地带的贵州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查中施工的供水井成井率达到81%的成果,引起了与会全国专家的关注。

  “地面滴水贵如油,地下河水滚滚流,数日不雨天大旱,一场大雨又发愁。”是贵州岩溶地形造成的工程性缺水的生动写照。实际上,包括“打井”在内,通过开发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111地质队等省地矿局技术队伍的“找水”内功已经修炼数十年。

  时光回溯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贵州省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在岩溶科研中发挥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的发言材料,讲述1973-1977年,包括111地质队在内,我省科技工作者在独山县进行以地下水资源治理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岩溶科学研究经历和取得的成就、经验。4年间,科技工作者与当地群众一起总结开发治理岩溶地下水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和科研成果修建了365处地下水利工程。5座地下水库蓄水和灌溉面积指标超过设计指标三分之一。独山县粮食产量连续3年增长。

  多年来,我省省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开发形成了地下河及岩溶大泉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富集区机井开采等一系列利用手段。通过科技“攻关”,利用地下河成功建成一批地下水库、电灌站、发电站;施工供水成井一千余口;利用地下水露头建成了众多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贵阳、遵义、安顺、凯里、铜仁等城市以及较多的工矿利用地下河及岩溶大泉为水源建成了城市供水自来水厂。

  进入21世纪,我省着重从石漠化治理角度系统地实施了不同岩溶流域系统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其中,111地质队在平塘县实施的巨木地下河开发工程,建成库容量近38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库,为当地12387人、14000头大牲畜提供了饮水水源,同时使7300亩农田和1000亩旱地有了相对稳定的灌溉水源。

  从2007年开始,我省地下水勘测与开发进入“快车道”,省地矿局开展了全省地下水资源勘查,先后在铜仁地区、毕节地区、遵义市、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和六盘水市等地成井299口,日总涌水量20.8立方米,可解决75.9万人、31.42万头大牲畜饮用水源,并可为近30万亩耕地提供补充灌溉水源。

  2010年,《贵州省地下水资源勘查规划(2009-2020年)》提出,为330.95万饮水不安全人口寻找安全的饮用地下水源,配合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实现全省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目标。同时,通过详细勘查,找到可供有效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水源地,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布局提供战略性的地下水资源。

  作为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的排头兵,111地质队由此打响“找水”新战役,2010年,111地质队在黔西南州施工机井65口,成井率为80%,总涌水量23165.88立方米/日,可为29.6万余人、8.92万头大牲畜提供生活用水。今年,111地质大队拟在大方县东关乡再次实施地下河开发工程。相关调查正紧张进行。

【责任编辑】王建建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