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贵师大学子举行“送幸福下乡”图片展
【作者】特约记者 李永昌 郑宇潇 刘美伶      【日期】2012-12-20 18:38      【点击】

贵州先锋网讯(特约记者 李永昌 郑宇潇 刘美伶)皲裂枯黑手、渴望眼神、瘦小身躯、泥泞崎岖山路……贵州师范大学文科楼前,一幅幅令人触景生情的感人画面,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唏嘘不已。

 

广大师生驻足观看。特约记者 郑宇潇 摄

 

12月12日下午,由贵州师范大学19名学子组成“1家1”送摄影下乡拍摄团队开展的“送摄影下乡”图片展在贵州师范大学文科楼前圆满结束。本次图片展从12月10日开始,为期三天,展出图片近200张。展出图片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农村生活为主题,系“1家1”送摄影下乡拍摄团队三次送摄影下乡所拍摄。

 

镜里镜外。特约记者 郑宇潇 摄

 

展出现场,一幅幅生动真实、感人至深的图片,令来自农村的同学展开了“美好”的回忆,令来自城市的同学心中更生感慨,在留言册上写下了自己对拍摄团队的建议和祝愿。

在贵州偏远农村,年轻人出门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受经济、交通、信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老人没有拍过几张自己的照片,甚至终身没有拍过照,众多儿童也没有机会为自己留下一张童年的回忆。若老人百年之后竟无一张可让后人缅怀的照片,若年长之后的顽童们竟无一张可以勾起自己回忆的童年照片,想必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为消除这一遗憾,贵州师范大学的11名大学生行动了起来……

 

“1家1”送摄影下乡拍摄团队成员给前来观看师生讲解图片中的故事。特约记者 郑宇潇 摄

 

自今年起,由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2010级摄影专业9名学生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2名学生组织发起的“1家1”送摄影下乡拍摄团队,成功开展送摄影下乡活动三次,为我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安顺市紫云县、毕节市赫章县等地的4个乡镇7个乡村的百余名村民免费拍摄照片4000余张,打印1354张。让600多个家庭第一次有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让200多位老人、300余名儿童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

 

师生翻阅制作图册。特约记者 郑宇潇 摄

 

拍摄小组组长王邦必说,为方便深入偏远村寨和节约开支,多为村民们打印几张照片,他们自带专业相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拍摄冲洗照片所需的全套设备,并以露营方式开展此次活动,尽量节省吃、住、行开支,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益行动。

此次摄影展举行,旨在让贵州广大师生更加关注农村、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激活大家的爱心,让更多师生加入到传递爱心、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据悉,12月13至15日、17至20日,“1家1”送摄影下乡拍摄团队还分别在贵州师范大学花溪校区、白云校区举行图片展。

 

前来观看同学在留言册上留言。特约记者 郑宇潇 摄

 

记者手记

全家福行动:用脚去思考“大学究竟读什么”

当大多数人还在抱怨所学专业的无用性,深陷在“大学究竟读什么”的困惑中时,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2010级摄影专业的9名同学及另外2名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学院的同学身体力行,给出了答案。

他们把平时节衣缩食攒下的零用钱凑在一起,拿上了沉重的背包远赴六枝特区中寨乡,穿行于各个村寨中,为那里的人们拍照留念。

他们自带了专业相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过塑机等拍摄、冲洗照片所需的全套工具,帐篷、睡袋、防潮垫、毛毯、手电、方便面、压缩饼干等野外露营全套设备。沉重的行囊加重了年轻人行走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泥塘中,然而比行囊更重的,是他们的心愿。

回想读书十几年,书本上无数次的出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老师也像个传声筒一样,说着那些与出生在城市的学生远的要命的事实,而这帮年轻人却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用465张照片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农村,为一位位古稀老人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据笔者所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农村,生活本来就不富裕,加之专业学习的需要,常常要购置昂贵的相机和镜头等设备,零用钱甚少。可即便如此,他们也还是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帮助更多的人,用影像给偏远地区的人们留下可供纪念和记忆的东西。在大我与小我中抉择时,他们义无反顾选定了前者。

笔者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推荐怎样的人成为广大学生的榜样。事实证明,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仍在推崇“三好学生”,即听话的、学习好的、能帮老师分忧的……学习上名列前茅就能被评上“十佳”学子。仔细一问,剩下的“九佳”全是空话:帮助老师分忧,在此过程中能废寝忘食者便能评上“感动人物”,殊不知,只有受助的老师被感动了,但也不至于泣不成声。

难到读大学真的是为了花四年的时间染一身子不伦不类的市侩气息吗?难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不喑世事的学生:“无论如何,付出一定要有所回报”吗?这些显然都是非命题。参加全家福行动的师大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公益是说了就要做、做了就有效的事;大学是教会一个人某一项或多项技能,而后自然而然地担起一份社会责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是坐享其成,更不是偷奸耍滑。


【责任编辑】李永昌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