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生平第一张照片 老人哭了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有不少人,一生都没有照过一张照片。今年5月以来,贵州师范大学的十几名学生,背上背包,扛起相机,走进大山深处,免费为那里的村民们拍摄全家福照片。学生们自称“背包客”,他们不仅为乡亲们背来相片,更帮他们留下对幸福的记忆。
12月10日开始,拍摄小组将三次下乡所拍的照片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白云校区和花溪校区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11名学生打起背包扛着帐篷到边远山乡为群众拍全家福
今年4月,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2009级学生杨兴波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免费为人们拍照的信息。从农村出来的他相到,在大山里,有多少人没有照过相呢?要是能用手中的相机,为他们拍摄第一张照片送给他们,该有多好!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11名有着同样理想的学生组成了“全家福拍摄小组”,5月31日,正式踏上了他们实现梦想的征程。
几个月来,他们先后去了六枝特区、紫云县和赫章县,每一次下乡的经费,都是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来的。每次下乡,都只简单买些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剩下的钱全用来买照相纸。他们一路扛着帐篷、电脑、打印机和相机等装备,先乘火车再转客车,到了一些不通公路的乡村,就只能步行走到目的地。山路一走就是一天,为了去一些偏僻的乡村,经常从清晨走到半夜,队员郑宇潇说:“运气不好时还会遇到下雨天,在途中也没有休息的地方,泥泞湿滑的山路,只能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在路上,每个队员都摔过跤。辛苦是必然的,当我们走不下去时,大家就一起唱山歌,互相打闹找乐趣,也就不觉得那么苦了。”
● 面对镜头 他们显得那么的陌生和拘束
“全家福拍摄小组”第一次下乡,来到了六枝特区中寨乡。在那里,很多老人都不知相片是什么,经过队员们的耐心解释明白后,村民们都显得既兴奋又激动。年轻的妇女赶回家梳妆打扮,老人、孩子都穿上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在拍照时,从未照过相的老人对着镜头显得那么陌生、拘束,连手都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完全不知道照相应该摆什么姿势。
杨兴波说:“在我们准备离开的前一天,村里还没有照相的村民们都赶来了,排着队等着我们为他们照相。我们连夜为他们拍摄然后把照片打印出来。”当队员们将照片送到村民们手中后,看着他们既惊讶又稀奇的目光,看着他们将照片珍藏起来的欢喜,队员们心中有感动也有心酸。杨兴波说:“这一路,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从中寨乡回来以后,又有8位同学加入到了“全家福拍摄小组”的队伍中。7月,他们再次背上背包来到安顺紫云县。在这里,他们遇见一位76岁老人陈六妹,在与老人沟通中他们得知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广西打工时意外死亡,女儿也嫁到了外乡。老人一人在家,生活很孤苦。当队员问老人有没有拍过照片时,老人很高兴地说,自己在不久之前用积攒的30元钱拍过一张照片,边说边走进小黑屋里从抽屉里拿出一块包好的手帕,手帕里包着一只袜子……队员万安说:“当我们看到,老人层层叠叠包好的竟是一张身份证时,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心酸。”拍摄小组把拍好的照片递给陈六妹,她看到这张真正的照片后激动得哭了起来,双手颤抖着拿出家里最好的核桃硬要塞满队员的口袋。
● 他们的心愿:“哪里需要我们 我们就走到哪里去”
郑宇潇印象深刻的是,曾遇到过一位90多岁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爷爷,在战场上伤了左脚导致骨头错位,仍然在赶牛、割草。看到队员们要给他照相竟大哭起来,说想起原来一起的战友们,要是能和他们合照该有多好。
队员们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有故事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这些故事和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感动着。
在赫章县哲雄片区,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留守儿童,今年10岁,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一起生活。拍摄小组把他的照片和他的故事通过新浪微博@1家1全家福拍摄团发布在网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转载。北京春苗救助基金会通过微博联系到全家福拍摄小组,告诉他们,如果这个孩子被确诊为心脏病,将接他到北京免费为其治疗。万安说,听到这个消息时不少队员都喜极而泣。
郑宇潇说:“两次下乡,回来我的鞋子都走坏了,前几天终于狠下心买了一双200多块钱的鞋子,希望穿上它以后能走更多的路,我们的心愿是,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
● 为600户家庭拍了上万张照片,学生们说:“毕业以后也会继续做下去”
送摄影下乡活动至今一共为至少600户家庭、2000余人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并打印出1400多张照片送给村民。
12月10日开始,拍摄小组将三次下乡所拍的相片做成展板,分别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白云校区和花溪校区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观展的师生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些同学还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很多同学表示,希望下一次活动时,自己能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去,还能顺路为那些贫困的家庭捐些物品,尽力去帮助他们。
杨兴波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团队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我们说好了,毕业以后,我们会再聚在一起,把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我们也希望,在我们毕业以后,这个活动能够在学校里一届一届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