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新闻 > 正文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论坛圆满落幕
【作者】实习记者 王慧芳 朱一君      【日期】2010-11-18 00:00      【点击】

由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和我校共同主办,贵州省地理学会和我校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共同承办,为期两天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论坛” 于11月17日上午在我校田家炳教育书院多功能厅圆满落幕。此次论坛邀请了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地质地貌与环境保护教授、博士,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专家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 和澳大利亚环境规划管理青年大使牟西•史密斯 (Moshumi Smith)主讲。

据了解,此次学术论坛为期两天,分别于11月16日—17日在我校开展三场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校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喀斯特地貌与遗产申报、保护专家熊康宁主持,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遗产申报与保护专家肖时珍进行现场同声翻译。出席讲座的嘉宾有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及提名地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代表,我校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各教授、讲师,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国旅学院和地环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

克里斯•伍德博士共作了三场主题讲座,分别为火山地貌及火山类世界遗产(Volcanic Landscapes and World Heritage Volcanoes)、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Nominating and Managing World Heritage Sites)、熔岩地貌景观:假喀斯特 (Geomorphology of Lava Landscapes: Pseudokarst)。据了解,伍德博士是著名的地质地貌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世界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并协助我校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申报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等世界遗产项目的工作。在讲座上,伍德博士讲解了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的流程、所需条件及其它相关问题。他介绍到,全球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共704处(包括文化景观遗产),但世界自然遗产只有180处。因此,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刻不容缓。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地质公园在地质、生态、生物和历史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卓越的自然品质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火山地貌景观做为自然景观之一,极为独特、罕见,是构成地球演化史的突出例证。他认为尽管当今世界的火山地貌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导致资源闲置。如何就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保护、有效管理是摆在全世界有关专家面前需要长远去探索的问题。

克里斯•伍德博士在讲座上

牟西•史密斯(Moshumi Smith)女士作了题为“大蓝山世界遗产地Jenolan洞穴保护及管理”(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Jenolan Cave in Great Blue Mountain World Heritage Site)的报告。她介绍了大蓝山洞穴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洞穴管理和资金问题、游客管理问题、洞穴资源资料和数据研究问题、旅游地现场导游解说问题和旅游资源地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她认为当今世界上的洞穴开发都出现此类管理问题,应该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由私人单位协助政府共同管理,并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即达到政府保护洞穴与私人营利的开发旅游资源地的双重目的,促进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牟西•史密斯女士在讲座上(右)

据悉,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探讨国外先进的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耦合模式与技术,根据现有的保护管理规划、法律法规、科学技术集成,对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和国家遗产地等的保护与管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双赢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把贵州省2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其余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好,并将其建设成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当地居民受益、民族文化传承、旅游者满意的生态旅游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不同类型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支持模式,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论坛对我校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的研究员及我省研究这方面的专家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认真聆听讲座

【责任编辑】马发亮

版权所有: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Copyright© 2019     贵州师范大学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信箱:gzsfdx2010@sina.cn